张宜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云南 德宏 678400)
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与运用,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自主探究精神、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任务,合理创新提问形式,构建起互动性更强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化学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身基础薄弱点,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教学,通过问题引导,逐步落实化学教学的整体目标,提升化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高中时期,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课程时,普遍存在知识点较为零散、学习难度大等方面的特点,学生需要在掌握知识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现阶段,教师普遍采用布置任务、灌输式讲解等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在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环节问题设置不合理。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思维相对陈旧、课堂教育模式单一化、学生参与教学课程的积极性不强、整体教学氛围沉闷等。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知识教学,很少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问,也没有具体的提问目的,导致提问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目前,部分教师采用提问法进行化学教学时,主要沿用传统模式进行提问,问题设置难易度不合理,使得学生很难根据问题引导,对知识点进行消化与理解。由于学科教学考核与评价模式相对滞后,课堂教育时间、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提供问题解答的时间较短,课堂互动氛围不强。与此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创新性,没有融入新颖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索、课堂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力度较弱。
受现代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教师逐步将课堂学习主动权移交到学生手中,重视实验法、设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但从实践调查来看,部分教师在提问时,没有将问题有效串联起来,知识点考察不全面,甚至存在直接照搬课后习题的形式,提问有效性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问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在传统化学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向学生输送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只通过单纯的背诵对知识进行记忆,化学知识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基础知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通过设问的形式调动学习氛围时,应围绕教学任务、目标等,合理安排问题。具体来讲,一方面,问题的提出应结合阶段性教学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如在讲解 “离子反应”一课时,教师可以现在课堂准备阶段提出 “酸为什么能导致石蕊试液变红?”“涉及哪些离子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夯实学生化学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互动性的化学课堂。素质改革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能够坚持从学生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教学认同感,加深理解。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创新发展的影响下,使教师逐步认识到有效提问对化学教学课堂的积极作用。在开展提问教学活动时,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梳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为有序、高效落实化学课程教育目标,教师应逐步推进提问教学规划的创新。在设计有效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注重化学教学技术的创新,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深度整合化学教学资源,选择微课、翻转课堂、在线答疑、慕课等方式,丰富化学课堂。采用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则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回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采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实验流程模拟等方式,提升化学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结语:在化学教学课堂上,通过有效性问题的引导,可以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课堂反馈积极性的同时,教师能够借助对关联知识点的提问,对学生化学知识体系掌握情况进行动态化了解,增强课堂趣味性,有利于互动式化学课堂的建设。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知识体系、学生学习基础等,设计有效教学问题,创新提问方式,从而促进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