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西商分公司蓝田东管理所,陕西 西安 710599)
由于国有企业行业众多、结构复杂、地位特殊,其长效机制建设究竟如何抓、怎样建,既无固定模式可循,也无现成经验可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回顾近几年来相继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创先争优活动到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是一次实践的收获,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和帮助。
一个好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去组织和执行,党的工作就难以落实和体现。因此,国有企业党组织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党的建设,影响到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创新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能力建设,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领导水平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能力工程建设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驾驭复杂能力等六个方面。要抓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严把入口关,在科学选配上提升先天能力。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上级考核、群众评议、业绩展示作为选配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方法,建立由领导人员管理部门牵头,纪委、人事等部门参与的选配机制,按照合理搭配、选强配优、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思路,采取组织考核、公开竞聘、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把思想好、能力强、业务精、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其次要强化培训,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营业务学习、现代企管知识学习三个层面,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述学、评学、督学制度,不断激发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后发能力。
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企业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不好,党的作用就无从发挥,党的意志就无从体现,党的凝聚力就无从谈起,长效机制建设也就失去了有效的运行轨道。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找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把是否促进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党的政治领导是否坚强有力,企业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是否发挥的最终标准,不断增强企业党建工作应有的权威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的先进性的实践者、体现者和推动者。强调党员的先进性永远都不过时,因为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是在同一般群众的对比中展现出来的,是我们党长期存在并牢固执政的根本。长效机制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使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所有党员的一个经常性、长期性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效机制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作用的发挥和形象的展示。首先,要注重党的组织链条的延伸,把“党员先锋工程”的触角延伸到那些高度分散的企业基层党组织中去,做到哪里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党员,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在开展。不断加强对基层一线的检查督导,努力扩大党的组织覆盖范围,使党的组织链条不断,功能作用不乱,机制运行不停,工作力度不减,消除长效机制的运行死角。其次,要以开展“党员示范岗”及讲党课传播党员故事活动为载体,挖掘先进事迹,捕捉感人瞬间,精心打造“优质工程”,坚持“重点+示范+实效”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强分类指导,改进工作方法,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最满意时刻。再次,要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双向培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把入口关,有计划地吸纳优秀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努力做到关键岗位、艰苦岗位有党员。
人才问题是关系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拥有一批人才,一届班子的重要业绩是培养一批人才,一任领导的突出贡献是带出一批人才。就国企而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就是要营造人才成长、人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使党员队伍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资源,使党组织成为企业优秀人才高度集中的组织。其重点就是要围绕建设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者、科技带头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立选人用人新机制,培养引进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和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中去,这也是党管干部原则在国企的一种具体体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确定用人标准,研究推荐人选,严格组织考察,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努力营造适合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以共同的理想凝聚人才,以宏伟的事业锻造人才,以激励的机制开发人才,加快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干的企业环境,把人才优势有效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要坚持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并重,不断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进一步建立适应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培训机制,分层次地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国内外各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国企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