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

2020-12-08 13:45:45李雨萌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李雨萌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加快,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好,并且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在经济市场的地位。因此,为了可以更进一步的推动电力事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建设,明确当前时代的发展,科学应用大数据以及信息化技术。

一、电力大数据

(一)电力大数据平台及其特征

电力大数据平台是指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数据集成管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计算方法等,充分挖掘电力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业务趋势预测、营销策略制订等,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电力大数据的特征可以用“4V”概括,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和价值性(Value):第一,规模性是指电力数据量庞大,数据流已从GB、TB 级上升至PB、EB、ZB 级;第二,多样性是指数据类型繁多,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第三,高速性是指数据以数据流的形态快速、动态地产生,数据处理的速度也必须同时达到高速实时处理;第四,价值性是指电力数据蕴含着简单数据处理无法获取的潜在价值。

(二)电力大数据关键技术分析

电力大数据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集成管理技术、分析技术、处理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其中集成管理技术是指通过创建具有多功能企业应用过程的模块来实现将不同来源的数据集中在一起的技术类型,而分析技术则是通过统计学基本原理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的处理工作。最后处理技术与可视化技术则分别是通过计算技术进行内存处理和通过图形手段进行信息的可视化转化,以此来提升电力大数据平台的适应范围与管理效果。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一)不断对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体系进行完善

大数据环境下,在具体的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依照具体情况,不断对其建设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应用大数据技术让电力营销企业可以更加精准的了解客户信息,保证信息分类及采集的效率,提升其精准度,最大限度地对客户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确保其体系的完善性,让信息化建设框架更加合理和完整。同时,在实际的建设阶段,应该侧重大数据互通平台的构建,保证可以进一步促进数据信息使用效率的提高,为其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应该对企业员工自身素养以及水平进行不断提高,通过培训手段,不断强化其对大数据的了解,以确保可以为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以及人员支持。

(二)增加技术的创新性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快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因此,以信息为依托的一些企业发展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使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不与时代脱轨,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实现产业的拓展与延伸,扩大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增值服务,实现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可以进行相关app 的创造与应用,通过后台的运行,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历史应用痕迹提供较为合理的应用方法,有时可以进行线上缴费等方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加高效地完成整个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流程,实现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推动电力营销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录入,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并构建多平台信息查询与业务办理功能,从而有效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提升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提高电力营销管理效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应当提升服务质量,使电力营销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电力企业得到更好经济效益。所以,在当前电力营销工作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对服务质量加强管理,保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电力企业营销服务而言,其内容应当具备多样化特点,使客户各个方面需求得到满足,使电力营销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四)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电力营销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对信息化建设体制作出创新。将集约化理念作为营销活动的指导,促进不同部门彼此的联动性,促进统一调度,保证营销系统的合规化,对不同营销环节作出良性地整合,建立起良好的整体,确保营销系统的集中化。利用远程抄表、流程监控、业务终端、信用管理、风险预警、营销稽查以及短信平台,同时包括电子文件或是财务ERP协同等进行横向协同,确保信息共享,使营销数据能够从纵向上完成上报,建立和营销数据为支撑的共享系统。

结束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传统的运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竞争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各大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还能促进电力企业提供更优质化的智能服务,是确保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