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审美而教,为人文素养而育

2020-12-08 13:45:45王彦青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王彦青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寺家庄镇西龙贵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20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已经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美育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育。然而,由于“中考”与“高考”的干扰,应试教育的阴影还依然存在。那么,素质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全面实施呢?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自己的几个观点:

一、音乐、美术属于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流于形式

从现状来看,小学生现在每周只有2 节音乐课、2 节美术课。之后,随着孩子们升入初中和高中,音乐、美术课将逐渐减少,甚至名存实亡,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们是“副科”,不参加统考。而且,有的任课教师也持有敷衍塞责的态度,只关注特长生,上课也是“满堂灌”,教学手段和内容单调而陈旧,致使95%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和剪纸,却有7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美术课。

另外,由于家长的偏见,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那些所谓的主课,而不愿意孩子浪费时间去读课外书,更别说给买课外读物了。所以,学生们手中除了“作文”书外,与“人文素养”相关的书籍几乎没有,这也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修养水平。

二、改变观念,让艺术课在完善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人们要改变观念,给音乐、美术等艺术课重新定位,不要把它视为“副科”;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如:组织学生听听音乐会,或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商场欣赏欣赏漂亮商品的外包装设计,也可以利用农村的天然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美学常识,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融人文素养、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为一体,使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在学习中升华,视艺术教育等同于语、数、外学习。这样,艺术教育的春天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气质高雅的优秀人才也才会层出不穷。

三、改进美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故此,老师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和智力基础,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美的浸染。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和家长密切沟通,让家庭成为孩子美学的第二课堂。

(一)让学生在音乐殿堂里享受美育渗透

1.领会歌曲的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曲,常常会使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还会激励人们奋发有为。曾记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毅然走上了抗日最前线;今天的一首《爱的奉献》,又使无数的热心之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2.感受音乐的节奏美

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也是音乐的骨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例如:在训练音符的节拍时,可用拍手、拍肩、拍腿等动作加强练习,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感官体验中,强调情感体验,使这种审美的愉悦刺激感官,以便触发孩子们的灵感和想象。

(二)赋予美术课堂生命的活力

《新课标》指出:美术不是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既享受到美,又能将知识巧妙融合。罗恩菲德也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赋予美术课堂生命的活力,把文学与音乐等融入其中,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还可以在欣赏和作画时,让学生听听音乐,使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

好的课堂教学总是充满美的享受,它包括课件制作的视觉美和听觉美,还包括教师抑扬顿挫的发音美和板书设计的布局美,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使学生产生很好的视觉美感,进而达到美的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就得将美育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感到美无处不在,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不枯燥。总而言之,学校的美育教学要抓住学生的眼球,要让他们更愿意待在校园里而不是家里,当然,优美的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物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

四、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极其重视学生在母语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博大精深,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少年儿童们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以此来拓宽孩子们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总之,“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为审美而教,为人文素养而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