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磊 徐美杨
(1.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2.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唐钱楼小学,河北 唐山 063001)
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
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如:互联网背景、大数据时代、供给侧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内涵、现状、问题、内容与路径、评价体系。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很少,李璇认为应将职业核心素养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张志军、唐小俊、郑莉琨等分析了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朱安莉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虞莉分析了建筑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付金梅对工匠精神理念下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李杨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的研究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建设培育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职业院校培育的人才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未能完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应随着产业发展和岗位变化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职业核心素养作为个体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变化和挑战。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职业人”是高职教育的目的,而发展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的“职业人”的核心指标。本文立足于产教融合,分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其研究成果对职业素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指高职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从事任何行业均普遍存在、任何职业或工作岗位都不可缺少的,除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以外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态度(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集合。
高职院校较为普遍地开展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但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缺乏系统化和针对性,如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未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纳入教学与管理机制;缺乏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校园氛围;培育方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虽对职业素养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职业核心素养养成意识等,更不知道如何系统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偏向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持续而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应制定系统化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形成职业素养课程群,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素养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开展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行为养成;建立职业素养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课程内容多元化,扩大课程内容范围。
引企入教,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成职业素养协同培育机制,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将企业需求融入职业培养各环节;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校企文化融合平台,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
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增强教师自身职业核心素养,做学生的表率。
积极探索发展性评价改革,完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