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崇高事业。罗源的慈善事业从2008年12月30日县慈善总会成立为起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截至2019年12月,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慈善款物6995.97万元,实施十大慈善项目,发放款物6089.44万元,受益范围遍布全县各乡镇200个村(居),惠及困难群众4.112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会也获得了福州市、福建省乃至全国慈善机构的许多殊荣。2019年1月,朱碧娟会长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全国慈善会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原因诸多,其中“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提升全民慈善理念”起了重要作用。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以前。县慈善总会班子深刻认识到,慈善事业是大众的事业,而慈善文化建设是从思想上提高大众慈善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当慈善理念、慈善思想成为公民内在道德要求的时候,才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才会有自觉的慈善行动。因此,总会成立后第一件要事就是抓慈善文化的建设,抓慈善理念的宣传。
首先就是筹划创办《罗源慈善》小报。小报每月1期,16开4版,每月月底出版,印发城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本会理事,栏目有:慈善活动新闻、慈善财务收支公布、慈善榜、慈善论坛、慈善小故事、慈善诗歌、慈善书画、外地经验等栏目。小报于2009年5月28日创刊以来,已经编发134期,各类慈善文章1072篇,图片670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福州市前后两任会长和中华慈善总会李本公会长均应邀为小报创刊百期题词。总会召开《罗源慈善》小报百期座谈会,县委宣传部、关工委、县文联、县残联、县妇联、团县委领导和凤山诗社黄士乾、吴顺良、张兆浩、张世宝等老同志应邀参加会议。他们赞扬《罗源慈善》小报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是一个透亮的窗口,是一块坚强的阵地,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他们称赞小报纸,大空间,图文并茂,弘扬慈善文化,传播仁爱精神,反映弱势群体心声,展示爱心人士风采;他们评价小报注重品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成功打造罗源县慈善总会对外宣传的“名片”,为罗源县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开启一个崭新的窗口,为罗源县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一股精神动力。
在办好《罗源慈善》小报的同时,总会还在凤碟广场和闽星广场开辟了《罗源慈善》宣传栏(后来前者因该广场改建而消失),每两个月一期,至今共出69期;共编发《罗源慈善简报》67期,还创办《罗源慈善》网站,将每期的《罗源慈善》小报、简报内容全部上网,进行全方位的传播。
总会还依靠和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创会以来和县电视台合作先后制作《县慈善总会会长访谈录》《罗源县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罗源县安居楼建设》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出;总会的《时代呼唤慈善文化进校园》《人帮人户帮户 慈善再救助——定向善款和补助金救助重病灾户机制探索》的论文先后被《海西慈善》和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慈善公益报》等上级慈善报刊刊登;《福州日报》等8家县内外媒体报道了罗源县慈善安居楼建设经验,《中华慈善网》《福建之窗》网等省内外6家网站都转载了这一新闻,真正做到了电视台里有声影,报纸网络上有图文。
慈善文化艺术作品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塑造人们的慈善心灵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为此,总会先后开展慈善对联、慈善诗词、慈善征文、慈善书画作品征集活动,并将佳作汇编成《慈善对联三百副》《慈善诗词二百首》《慈善征文一百篇》《罗源县中小学师生慈善书画获奖作品选集》印刷发行。其中,还选择部分慈善对联作为春联印制万副走进城乡千家万户,选择部分对联和诗词分发给书法、美术爱好者创作艺术作品,并进行展览,使这些饱含慈善理念的对联、诗词借助书法、美术这艺术平台,展示自己丰富的慈善内涵并广为传播。
当下社会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四不”通病:对己不克制,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尽力。这“四不”通病的核心问题就是缺乏爱心,为此,总会争取到了福州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试点县,先后在城乡12所中小学开展。这是罗源县慈善文化建设的又一特色。
总会先后向12所中小学赠送了1万册由中华慈善总会组织专家编写的《慈善读本》。《慈善读本》意在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了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总会和县教育局选定城乡试点学校,并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联合制定《〈慈善读本〉进校园的激励办法》,抓点带面地推动试点工作扎实健康地开展。自2011年年底活动开展以来,各试点学校主动作为,先后共召开40多次校园慈善、爱心、感恩等主题观摩会;举行2次全县“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10所中小学、45位老师、35名学生进行了表彰;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慈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征集活动、书画获奖作品展览等。2012年《慈善》杂志第4期彩页以《“相信爱”的罗源》为题,图文并茂报道了罗源县“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情况,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慈善读本》在罗源推广以来,关于‘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好消息便频频从这座美丽的海滨小城传出,无论是机制还是活动形式,罗源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典范。当罗源慈善会的周玉瑞先生在眉山铿锵有力地介绍罗源经验时,我们理解了罗源慈善的不竭动力:相信爱……相信爱的罗源,慈善花开遍的港湾。”县慈善总会和县教育局的《关于〈慈善读本〉进校园的激励办法》、总会的《时代呼唤慈善文化进校园》论文、凤山小学的《让慈善意识走进孩子心田 让慈善之花开遍校园》的经验介绍入编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资料汇编》,罗源县师生的32篇(福建省39篇)征文被中华慈善总会编辑的《爱育蓓蕾——〈慈善读本〉读后感选编》收录并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犹如春风吹拂着罗川大地,罗源一中、县职业高中、滨海学校、滨海实小也相继加入了这个行列。2017年、2018年县慈善总会、县教育局、实验小学、民族中学、松山小学等单位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传播慈善文化先进单位”,实验小学、松山小学10名师生被授予先进个人。活动不但在中小学蓬勃开展,而且还向幼儿园延伸,凤凰城等四家民办幼儿园和博艺艺术培训中心在中大班幼儿中诵读《慈善三字经》,联合举办“大手牵起小手”爱心义卖活动,将募集来的善款捐给慈善总会。他们连续举办了四届,共募集善款30多万元资助贫困孩子90多名。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小善大爱,携手童行”爱心捐赠活动,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捐赠物品举行拍卖活动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孩子。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春风在校园里吹拂,使校园爱意盎然,生机勃勃,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屡见不鲜。原罗源三中刘源好同学,与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结对,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每月100元资助直到该生高中毕业。原县实小的周宁隽同学在学校“我为人人”“助人为乐”的慈善文化熏陶下,将学校发给的奖学金捐给县慈善总会,9年中累计捐出奖学金970元。2016年县实验小学成立学校“慈善爱心基金”,帮助遭受天灾人祸的师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温馨氛围。此后各校纷纷仿效,目前城关和滨海规模较大的9所学校均已成立“慈善爱心基金”,基金总量达132.03万元,扶贫济困138人,发放资助金18.96万元。
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有效增强了全民慈善意识,提升了慈善参与率。在这成千上万的捐款人中,既有事业有成的爱心企业、企业家和艺术家,也有企业中收入不丰的一般员工;既有各级、各单位的领导,也有普通的干部、职工、农民;既有退休人员,也有家庭妇女和还不能自食其力的学生。虽然捐款的数额大小不一,但他们都默默无闻、执着地在慈善路上行走,他们的爱心都是一样的。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还出现了许多捐款不留名爱心人士,至今还有10笔捐款查不到真名实姓,其中“罗柏新”汇入的4.99万元,虽多方查找,仍无结果。“罗柏新”,这不就是罗源百姓吗?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似乎看到了闪亮在罗川大地的点点慈善星火,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点点的慈善星火一定会燃遍全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