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研究

2020-12-08 13:20刘欣荣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藏医昌都医疗卫生

刘欣荣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1950 年10 月昌都解放,次年1 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简称“昌解”)成立,随后“昌解”将卫生工作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医疗卫生工作,初步改善了昌都地区卫生医疗条件,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创新了党的统战工作方法,消除了藏汉隔阂,为增强藏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

一、“昌解”成立之初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社会背景

“昌解”成立之初,外有帝国主义势力的插手干扰,内有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阻力重重,严重影响了“昌解”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解放前,昌都虽然是藏东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但是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曾任昌都地区总管阿沛·阿旺晋美在发给西藏地方政府摄政达扎的电报中写道:“时世浑浊,人民不堪命,这里有的宗仅有七八户人家还有糌巴,其余全以食圆根(一种块状植物)为生,乞丐成群,景象凄凉”。[1](P157)群众生活艰难,常常为了逃避债务举家逃亡,因此,昌都地区的人口密度仅每平方公里0.7人。[2](P18)进藏部队解放昌都后,看到昌都“只有二三百人家,俨然像内地一个村庄”[3](P69)。昌都的广大人民生活困苦,基本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医疗卫生工作更是难以开展。

(二)城市环境恶劣,卫生设施严重缺乏

解放前,昌都市容污秽不堪,居民随处便溺,天热则臭气漫延,嗅之心呕,天雨则臭水四溢,泥泞难行。市容之坏,不堪言状。[4](P47)恶劣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为疾病、疫病流行提供了温床。民间仅有少量的藏医,也只为“三大领主”服务,藏族群众根本没有看病就医的权利。1951 年前,昌都没有一处像样的医疗机构,只有少量的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疾病时常流行,[5](P145)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多发的流行性疾病严重危害着藏族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仅1925 年的一次天花流行,昌都14 岁以下的儿童就死亡480 多人。旧西藏人均寿命只有36岁。另外,旧西藏女性被列为低等级的人,贫苦妇女只能在马厩、牛羊圈里分娩,新生儿死亡率高达30%,往往是“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

(三)宗教氛围浓厚,群众生病习惯求助于喇嘛

解放前的昌都地区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藏传佛教和苯教,大小寺庙300 多座,僧尼约27000 人。[6](P137)在五人中,其中一人为喇嘛。[6](P242)寺庙长期垄断教育,普通群众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文盲率高达95%以上。同时,宗教势力借助政治力量和神权思想压迫和控制人民。藏族群众只能虔诚信仰宗教,以寻求心理安慰。遇到疾病时,藏族群众大多听天由命,或者支付高额的费用,通过喇嘛和巫师的祈祷、驱魔来为他们看病。

(四)藏汉隔阂严重,开展“昌解”医疗卫生工作阻力重重

“昌解”成立之初,僧俗以及各地方势力斗争尖锐,帝国主义势力企图阻止西藏和平解放,尤其在康藏公路昌都通车后,内地的一些逃亡地主、土匪、反动军官假装工人、商贩潜伏在昌都各地。昌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各种谣言四起,上层贵族普遍存有观望心理,藏族群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够了解,对进藏的解放军仍然存在怀疑、戒备。整个社会阶层对“昌解”的疑虑还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存在,致使”“昌解”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困难重重。

二、“昌解”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建国初期,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卫生环境更为恶劣,帮助他们发展卫生事业,也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的任务”[7](P294)。尤其是在昌都,必须开展一系列的医疗卫生工作,才能有效缓解藏族群众看病就医困难,改善极端落后的卫生条件。

(一)整合多方资源,广泛建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昌解”成立后整合多方资源,广泛建立医疗卫生机构。1950年12月31日,“昌都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设立昌都市门诊所、解放军各营以上机关设立门诊,为藏族群众看病的决议。[8](P294)之后,“昌解”抽调大批进藏部队医务人员在各宗(相当于内地的县)成立卫生机构。1951年夏第十八军在昌都成立第三办事处卫生所,1951年秋十八军五十三师成立波密卫生队、十八军丁青警备区卫生队。1952年7月,“昌解”卫生队联合第三办事处卫生所建立昌都人民医院。1952 年10 月,成立工布(林芝)卫生所。1952年冬,丁青警备司令部卫生队成立“昌解”第一办事处卫生所、卫生科。“昌解”根据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情况,“认为有必要到各县建立卫生院所”[9](P25)。1954年初,“昌解”先后在江达、芒康、三岩、察雅、察隅、波密、类乌齐、硕督等宗建立卫生院,并配合支援运输设立一个工区机动医疗组,使昌都成为西藏地方最早建立宗级医疗机构的地区[9](P100)。“昌解”时期的卫生组织的完备和健全,从制度上保证了“昌解”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派出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和调查

“昌解”在定点医疗服务的基础上,组建卫生队、医疗工作组,开展下乡巡回医疗和调查。1951年8月,“昌解”组织10个医疗工作组,分赴波密地区下属各宗为藏族群众和上层人士诊病。1953年4 月,“昌解”选派120 名医务人员组成3 个巡回医疗中队及波密、丁青医疗队深入边远的农牧区开展送医送药、防病治病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3个中队巡回医疗,第一中队负责巡回江达、贡觉、三岩、芒康等地;第二中队负责巡回察雅、邦达、左贡、盐井等地;第三中队负责巡回类乌齐、洛隆、硕督、八宿等地。“昌解”为了掌握昌都农牧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决定对整个地区开展医疗卫生调查,巡回医疗队走遍了昌都地区所属十几个宗,了解农牧区疾病传播、生产死亡的状况,调查藏医治疗、土药采集使用情况,还附带了解牲畜疾病和治疗情况。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卫生宣传教育

针对广大农牧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严重缺乏卫生知识的现状,“昌解”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动员。“昌解”利用大小头人座谈会、各种群众大会及小学冬学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医疗卫生展览会是一种“最有刺激性”[10]的、既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对藏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怀,又能为广大民众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卫生宣传方式。医务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定期向藏族群众举办卫生展览会,吸引了众多藏族群众和各界人士踊跃参观。仅1955年卫生队组织的一次卫生展览,藏族群众就表示愿意接受预防注射四联疫苗和麻疹疫苗。医务队员不仅免费发放卫生用品,还通过参观展览、家庭访问、妇女座谈会、“跟踪尾随”等方式,向藏族妇女宣传孕期卫生、产前卫生和新法接生等妇幼保健知识,越来越多的妇女主动找医生看病,到医院分娩。另外,还利用典型事例影响藏族群众。喇嘛帕巴西热通过现代医疗治好失明多年的眼睛,医务人员将他生病前后、感谢医生献哈达的照片挂在医院门诊进行宣传。主动找医生看病的群众迅速增加,昌都人民医院从成立之初日门诊量2-3人次,迅速增长到百人次以上,仅1954年全年门诊为119870人次。[11](P52)

学校也成为传播科学卫生知识的阵地。医务人员在昌都小学举办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们讲解卫生科学常识,并为学生免费种牛痘。在昌都小学的带动和影响下,共有270名儿童种上牛痘。强巴林寺谢瓦拉活佛参加座谈会后,也主动要求医务人员为他种牛痘。为了减少与藏族群众交流障碍,医务人员向群众展示印有藏文说明的卫生图片,邀请藏族同志讲解疾病预防和卫生知识。医务人员也主动学习藏文,自费购买藏装,用流利的藏语展开候诊宣传。

截止到1955年7月,医务人员走遍了昌都地区所属15 个宗以及三十九族、波密地区。用放映幻灯和举办展览会等方式向60000 多人进行了卫生知识宣传。[11](P52)“昌解”通过灵活多样地宣传教育,向藏族群众普及卫生知识,现代卫生观念融入到藏族群众的生活。

(四)吸收和培养在藏卫生技术人员,扩大卫生力量

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是“昌解”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昌解”动员部队军医转业、吸收内地医务人员,加大“昌解”时期的卫生力量。1952年7月,十八军第三办事处卫生所集体转业。1952 年冬,丁青警备司令部卫生队集体转业。1952 年10 月,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南京、江西、广西、四川等地,涉及内、外、妇产、儿、针灸、皮肤、中医、放射、检验等科,共100 多名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来到昌都各级卫生机构工作,充实了昌都地区的卫生力量。

同时,“昌解”努力培养藏族卫生人才。1953年开始,昌都卫生大队开办短期新法接生训练班,培养了44名接生员;开办初级卫生训练班,开设汉文汉语、卫生常识、基本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等课程,培养了34名初级卫生员。截止到1955年7月,卫生大队开办了两期初级人员训练班、10 期接生员训练班,共培养了80 多名藏族初级卫生人员和100 多名接生员。为提高受训学员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昌解”决定将藏族卫生人员送到内地深造。1955 年,初级班学员结束培训后到四川民族学院学习和实践。1957年部分学员到雅安卫生学校学习两年文化和三年医学知识。藏族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有自己的门巴(医生)。”

(五)坚持藏医西医并重,实现现代西医和传统藏医协同发展

昌都解放初期,由于条件限制,进藏的第十八军医务人员只能在帐篷或藏式房内借助烛光或手电筒开展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1952 年9 月,“昌解”卫生队联合第三办事处卫生所建立昌都人民医院。1953 年1 月,经“昌解”批准,昌都人民医院与昌都卫生大队合并,扩大了医院的机构和设备,昌都人民医院成为拥有现代医疗设备的正规医院,装备居全西藏卫生部门之首,同时也是昌都地区开展医疗、预防、科研、教学的基地。

藏医藏药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昌解”根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2](P44)的卫生工作总方针,制定了团结藏西医的工作原则,坚持现代西医和传统藏医共同发展。团结藏西医就是要保护藏医,发掘整理藏医藏药。医务人员积极与当地藏医建立业务联系,昌都卫生大队多次组织10 余名藏医生和喇嘛医生召开藏医座谈会,商讨藏西医合作发展问题。昌都人民医院多次邀请藏医师参观医院,听取意见,专设藏医门诊,吸收土登、泽多吉等多位藏医师到医院工作,聘请藏医药工人专门配制藏药,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藏医藏药人员,为发展藏医工作打下了有利基础。

三、“昌解”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

“昌解”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初步改善了昌都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创新了党的统战工作方法,增强了藏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政治认同,为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和西藏地方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一)改善了昌都地区的卫生状况,极大地缓解了藏族群众的看病就医困难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昌解”医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仅昌都解放3个月,十八军155团、156团及师卫生队、诊疗所不完全统计医治509人,154团医治100多人。1953年“昌解”派出三个卫生中队及波密、丁青医疗队开展巡回治疗,共计一般疾病治疗96094 人(共122287 人次);梅毒检查8437 人,治疗2655人;种牛痘1245人;接生28人,施行大小手术915次。[6](P147)兽疫防治大队截止到1954年初,共检疫与治疗牲畜114700余头,[6](P107)有效制止了牛瘟传染和蔓延,减少了藏族群众的财产损失。清洁卫生小组帮助藏族群众建立男女厕所、打扫街道卫生、清除污秽,并向群众宣传洗脸洗手、禁止随地大小便、不吃腐臭食物、生肉等简单易接受的卫生常识,改善了城市环境,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有效保障各阶层藏族群众享有看病治疗的权利,“昌解”建立之初对藏族群众实行了免费医疗政策,资金由中央政府核拨。1954年,“昌解”决定昌都地区生活的所有原固定居民不分民族、信仰、职业一律免费治疗。免费医疗包括看病、出诊、住院,以及生活困难的群众的住院伙食费全部予以免除。“昌解”免费给昌都各族儿童施种牛痘苗,预防天花传染病。女学生次登卓玛的妈妈格隆感激地说,“过去有钱的人才能种这种痘,我们农奴的孩子是没有这个福气的。今天,金珠玛米给我的孩子种了牛痘,真是次登卓玛的大福啊!”男学生强巴穷觉的妈妈益西卓玛说,“我们这些苦命人从前有病没处治,今年还未生病,解放军就先给种上了牛痘,再也不担心孩子生天花了。”

(二)获得了藏族上层的认同,创新了党的统战工作方法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昌解”时期,党中央决定“昌解”以上层统战工作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将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党的统战工作的主要抓手,创新了党的统战工作方法。昌都地区宗教气氛浓厚,下层群众对上层人士顶礼膜拜,上层人士又曾在历史上带领藏族群众反抗帝国主义的入侵,享有一定的权威,“不通过上层,一切都做不通。”[13](P266)因此,藏族上层就成为“昌解”时期开展各项工作的依靠力量。进藏医务人员看病、送药、打针,帮助上层人士及时解除疾病的困扰,与他们广泛地交朋友。上层人士对党的认识开始发生了思想转变,上层中的爱国力量不断壮大。“昌解”第一办事处卫生所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治好了穷博活佛念经拜佛、吃藏药都无效的坐骨神经痛,他积极为昌都支前工作做出了贡献。卫生大队及时治好了宗教参观团兑炯活佛严重的吐血症,兑炯活佛亲自向卫生大队献旗,并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感谢。昌都上层崔松太太患眼疾多年,经过医务人员进行眼科手术后复明。崔松太太高兴地说,“你们竟能让瞎子看见东西,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我将终身感谢毛主席,每天给他叩头。”十八军进藏部队医生治好了强巴林寺帕巴拉活佛的大管家斯朗多吉的脚,他多次在头人聚会时宣传,“解放军的医生给我治好了脚,真是活菩萨!”大大提升了藏族上层对现代医疗技术的认同感。甚至“昌解”的卫生工作也感化了流窜到昌都的康藏叛匪,叛匪看到下乡的卫生队员背着红十字药箱,主动放弃对卫生队的武力袭击,用藏语说:“是医生,让他们过去”。医疗小组还帮助宗代表当面交给土匪劝降信,土匪最终投诚。

党在“昌解”时期牢牢抓住医疗卫生工作,通过大量的卫生统战工作实践,争取、团结了一大批上层人士,逐步消除了他们对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误解、隔阂,扩大了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以及党在西藏中上层的影响力,创新了党在宗教气氛浓厚的民族地区的统战工作方法。

(三)增强了藏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群众工作是党的根本工作,党在任何时候都要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党中央在“昌解”时期把医疗卫生作为群众工作的基础,开展巡回医疗、疾病防治、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人员培训等工作,向藏族群众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和提供看病救治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群众。藏族群众为医务人员送上酥油茶,主动提供住宿和生活条件。藏族群众亲切地称“金珠玛米亚模亚模”(解放军好)“金珠玛米门巴亚模亚模”(解放军队医生好)。

“昌解”时期的卫生工作真正做到治好一个病人影响一片群众。治愈后的病人向医生献哈达、送酥油和烧香诵经。边远农牧区的藏族群众主动牵着牲口接医生出诊看病。“昌解”利用节假日组织医务人员打扫街道和群众住所,为群众剪指甲,免费发毛巾教藏族群众洗脸。进藏医务人员克服恶劣的生存、医疗环境等重重困难,对藏族群众如亲人般关心、爱护,时常听到藏族群众称赞:“毛主席派来的“阿姆吉拉”(医生),“亚古希扎都”(很好)。”毛泽东派来的“好医生”深入人心,党用实际行动影响、感动、启发藏族群众,使他们感到共产党、解放军和清兵、军阀部队、藏军完全不一样,是“嘉萨巴”(新汉人)、“菩萨兵”,认识到三大领主是剥削欺压他们的,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解放军进藏是为了实现西藏人民的解放,从日益热爱拥护共产党、解放军,进而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四)加强了民族团结,为和平解放西藏提供有利条件

西藏和平解放前,内外形势复杂。党中央多次提出“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两件大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14](P533)的工作方针。在“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昌解”在开展卫生工作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充分尊重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比如,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一旦有人得了麻风病就会被驱离住所,任其自生自灭。卫生队在倾多宗卫生调查时,了解到麻风病患者的这些情况,积极主动为他们看病送药和提供所需的生活用品。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不勉强打针,等到群众自己发现注射青霉素能够有效控制感染时,拒绝打针的人也渐渐减少。卫生大队在昌都各宗(县)巡回医疗时,严格执行党的三项纪律八大事项,坚决不留宿寺庙。“昌解”时期为藏族群众提供看病送药的医疗队,不仅是宣传队,还是生产队,他们与农牧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交心。医务人员主动与深受剥削、生活穷苦的农牧民交朋友,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宗教等政策,逐渐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觉悟,加强了藏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为和平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昌解”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医疗卫生工作为抓手带动统战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昌都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藏族同胞卫生知识认知和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了藏族同胞对党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为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藏医昌都医疗卫生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西藏昌都边坝县某滑坡发育特征及防灾思考
藏医脉诊程序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0年4月昌都市察雅县香堆藏戏田野掠影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藏医灸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昌都三江流域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