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珍
(泉州市安溪县逸芝茗茶叶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400)
(1)茶饼病。该病亦被称为叶肿病,多发于云南、福建等地。主要症状为:嫩叶上呈现出淡黄色斑点,慢慢扩大为黄褐色病斑,直径在2~10mm之间;叶背病斑会伴有浅色粉状物,病斑逐渐扩大为黑褐色。在高温、连绵阴雨的季节,茶饼病极易爆发。若茶园处于低洼,且园内土壤条件不适宜,亦容易发病。
(2)白星病。该病主要为害茎叶,以嫩叶为主,多发于安徽、福建等地。主要症状有:嫩叶上出现褐色小点,慢慢扩大为2mm左右的圆形病斑,若园内湿度较大,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情况下叶片则会变形弯曲。嫩茎上会出现暗褐色病斑,表面亦产生黑色小点,严重情况下则会蔓延至全梢。白星病在5月份容易爆发,若是茶园偏食氮肥,或者采摘过度,亦容易感染病害。
(1)黑刺粉虱。该虫害在我国各个茶叶种植区都会发生。若是黑刺粉虱寄生在叶背,则会直接刺吸汁液,并容易引发烟煤病。发生该虫害,会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导致芽叶稀疏、枝叶枯死等问题。
(2)小绿叶蝉。该虫亦被称为小浮尘子,以刺吸汁液为主。发生该虫害之后,叶片上会出现浅黄色的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苍白早落。
新时代背景下,生物农药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已经得以广泛应用,且取得明显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生物农药的种类日益繁多,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越来越低,[1]同时生产投入逐步降低,为农业发展创造着有利条件。现如今,人们更加关注生物农药无公害、无残留的特点,因此应当在此基础上确保产量以及质量。
生物农药分为微生物、植物性、动物性三大类农药,可有效防治病虫害。如鱼藤酮生物农药,属于植物性杀虫剂,容易分解,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防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虫害。应注意的是,该生物农药严禁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再如白僵菌是一种防治食叶害虫的生物农药,影响害虫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可有效防治小绿叶蝉、茶毛虫等。
天然生物资源主要有微生物、动物以及植物,其中大量天然资源中包含着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物质,若是可将这些物质进行加工,再投入使用,一方面可防治病虫害,另一方面可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将韭菜、生姜等榨汁后,可用来防治真菌性病害;将巴豆、核桃树叶等榨汁后,可有效防治螨虫。再如,从灰茶尺蠖幼虫体内分离得到核型多角体病毒,合理把握温度,将其应用至病虫害防治。
天然生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尤其在茶区资源极为丰富。因此为了实现绿色无公害防治,则应当采取适宜的措施大力开发这类资源,降低投入成本,更加高效地防治病虫害,提高茶叶的产量与质量。
间作套种指的是在同一区域内合理配置两种或者以上种类的农作物,已实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部分植物所分泌出的物质对病虫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栽培茶树的过程中,可科学设置薄荷、苋菜等种植量,降低茶园蚜虫、鳞翅目害虫等数量,减轻病虫害危害程度。
(1)天敌效应。利用天敌效应是生物防治最为基本的防治方式,主要是指在茶园内释放一定量对茶树物无害的益虫,使其可直接捕食田间的害虫,有效实现绿色防控。[2]栽培过程中,种植户需要侧重与保护自然天理,建立种群,实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例如,“‘以螨治螨’生物防治”,可在装有捕食螨的袋子上方剪开4cm左右的洞,再将其固定在茶丛靠叶的枝干上,密度约为每4袋/12m2左右。因蜘蛛、蝙蝠等都是茶园害虫天敌,故种植户需要加以保护,合理利用天敌效应,有效防治病虫害。
(2)害虫趋向性。大多数茶园害虫都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因此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则可以把握该虫的生物特性,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诱杀剂,实现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可在茶园中适当配置黑光灯,诱杀卷叶蛾、刺蛾等,配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黑毒蛾、茶毛虫等;可将糖与醋混合在一起,涂抹在一定的物件上,放置在茶园当中,诱杀具有趋化性的害虫;可在茶园内设置色板,密度为50块/亩,有效方式蚜虫。
(3)性引诱剂。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对防治病虫害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可充分使用性技术诱杀害虫,同时影响害虫交尾,从根源上降低天田间害虫的数量。种植户亦可及时捕捉田间的幼虫,饲养到化蛹将雌雄虫分开,把雌虫放置在容器,使其释放性信息,引诱茶园内的雄虫,再利用电网进行消灭。除此以外,因茶毛虫、茶蛋等害虫具有极强的群集性,故可直接将发生虫害的枝条剪下,放置在1%肥皂水中,有效控制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