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天喜
(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焦作是覃怀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唯一从中心城区穿越的城市。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覃怀文化意蕴深厚,当地人们早已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归属感。在焦作“四城联创”“城市双修”的城市建设中,在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作为区域特征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塑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也只有尊重城市发展历史背景,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才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构建集生态保护、公共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环水域生态园。
覃怀,原为夏朝古地名,彼时为王朝中兴之地,周代是王畿之地。其具体疆界线已不可考,但从历代文献资料可知,其与河内、怀川、怀州、怀庆府等区域称谓概念有高度的重合性,主要囊括了今济源、焦作、新乡原阳县等豫西北地区。宋.金履祥在《尚书注》中阐明:“覃,大也,怀,地名……田皆腴美,俗谓小江南。古所谓覃怀也,即今怀州。”
覃怀文化与水结缘已久。因这里是济水、沁水等诸多河流入黄河之处,又因地势平缓,泥沙极易淤积,远古水患频发。传闻禹在覃怀地治水,《尚书·禹贡》曾有“覃怀厎绩,至于衡漳”的记载;隋炀帝在此“引沁水南达于河”,置渠首、通涿郡,是为名贯古今的“隋唐大运河”;清雍正为纪念治水功绩、表彰治黄功臣,敕建集宫、衙署为一体“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历代治水名家如汉贾谊、宋谢绪、元贾鲁等均祀奉于此,并一度为清代治河最高衙署;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部黄委会指挥部治所亦曾设于此。到了21 世纪,南水北调工程在覃怀大地穿黄迤逦北上、惠及一方。可以说,覃怀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治水文化之血脉传承。
底蕴深厚的覃怀“水”文化为南水北调干渠沿线景观的营造提供了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同时,通过打造覃怀文化特色南水北调景观,对覃怀“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焦作城区中心地段从丰收路西侧开始,经解放区的新庄、新店、士林等地,到山阳区墙南结束,共计8.4 公里。南水北调工程对焦作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是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的。同时,其建设也将直接推动焦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产生有效促进。
2012 年,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编制的《南水北调焦作中线工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将作为中线工程重点景观节点进行打造。依据国家相关部署,焦作市已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中心城区段两侧分别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带工程,其西起丰收路,东至中原路东,长约10 公里,单侧宽135 米左右(含35 米道路),总占地4026 亩,绿化面积144.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80%(含绿化和水景面积)。
在硬质景观方面,焦作立足城市修复、生态修复,已建成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四座倒虹吸,并已在干渠上建设了“乘风破浪”“工业雄风”“星河漫步”“焦作之窗”“新月临江”“月季之桥”“未来之窗”七座以“人性化、可持续性、安全、景观”为理念的跨渠景观桥梁。这七座桥梁不仅起到了保护水源,优化交通的作用,而且还具备承载观光旅游的作用。此外,南水北调纪念馆、南水北调第一楼、城市阳台、绿化工程及其他配套设施等生态项目都在逐步建设。
1.覃怀文化传统布局理念
覃怀文化讲究“天、地、人”三才互济共生理念,无论是焦作本地出土的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是邢邱、山阳、府城等故城遗址,其区位布局都依山就势,巧妙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民间朴素哲学观的表现,也是最早的自然生态观。同时,太极、八卦等特色覃怀文化符号,诠释的天人合一、互济共生、兼容并蓄、刚柔并济的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都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2.覃怀文化特色景观布局的规划方法
在景观布局实际规划设计中,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用覃怀文化生态理念指导景观布局,根据不同区位节点的地质环境、南水北调干渠走向、沿线民生特征等进行景观路径编制,讲究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辅相成,能够保护水土、优化环境、惠及民生;二是充分利用太极、八卦以及“水”文化等符号形态特征,以绿化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建筑造型等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对景观整体布局进行外观设计。尤其在绿化工程方面,可以结合不同种类乔木、灌木的生长习性、成材快慢,有序合理配置,注重绿色景观的整体性、长效性与特定文化符号达到契合,以达到观赏性和使用性的统一。
1.覃怀文化建筑风格特征
城市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也最易映射地域特色的就是景观建筑的设计,而其中最为鲜明的是建筑造型、装饰和色彩等特征。就覃怀文化系统来说,最令人瞩目的是兴盛于汉魏的山阳文化。在今山阳故城遗址出土的瓦当、子母砖、碑版石刻以及宽约14—35 米的城墙等昭示着古山阳城建筑群的恢弘。汉代建筑主要风格朴拙庄重、简洁大气,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5 种建筑样式均已成型,屋顶结构平缓,墙线多直,纹样丰富。色泽以灰青为主,辅以朱色立柱和彩绘图案。这些内容将成为景观建筑的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2.覃怀文化特色景观建筑设计方法
在覃怀文化特色景观建筑的设计中,可主要以汉魏建筑文化特征为参照进行系统设计。因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沿线环境复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造成新近规划项目与周围环境的脱节。焦作城区已建成的7 座跨渠桥梁、4 座倒虹吸以及已规划建设的南水北调纪念馆、南水北调第一楼等设施工程是覃怀特色景观的基础,可将七座跨区桥梁作为不同景观节点的界点,分段、分区进行景观主题风格确立和景观氛围营造。例如南水北调第一楼本身取自汉玉玺造型,通体为汉高台建筑风格。在对其周边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可完全汲取汉代建筑特色,进行全方位覃怀文化建筑群打造。而如南水北调纪念馆的流线造型,以及灵动时尚的主导风格,就不宜过分渲染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在该节点建筑设计中,着重通过传统建筑营造理念和覃怀文化符号抽象化提炼来彰显覃怀文化特色,达成与高新技术、智慧景观的结合与应用。
另外,在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沿线,有若干处文物建筑和传统民居,例如恩村关帝庙、三官庙、墙南村的城隍庙等,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筑设计时,应主要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其进行保护,并对其空间布局、设施服务、功能结构等方面深入优化,基于传统而优于传统,以便形成“新旧相宜、融合创新”的景观效,进而促进文化资源更为长久的保护和开发。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景观体量大,功能区位众多。对于覃怀文化元素的应用,人们除了从宏观的角度对景观整体布局、建筑设计研讨关注以外,在个体微观感知里,展示空间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文化传播和渲染功能也是广泛而深刻的。
1.展示空间设计
在展示空间形式方面,可将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静态展示,包括空间氛围渲染、展示载体选择在内,都应充分体现地域文化所谓独特性和厚重感。在空间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朱载堉乐律、民间曲调等进行背景音乐烘托。在展示载体的选择上,应广泛吸取覃怀文化中的榻、几案、柜、镜台、屏风等造型特征,可对云气纹、几何纹、卷草纹等各类纹样进行再现,也可对各类纹样进行元素分解和重构,形成新的、更加契合时代特征的装饰图案。动态展示,可利用当代VR 虚拟仿真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对覃怀文化精髓进行场景再现,声、影、光并茂,打造集展示、教育、文化、记录、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景观小品。
在展示内容方面,一是充分体现覃怀人文精神。例如兼容并蓄、刚柔相济的太极文化精神,“特别能战斗”的焦作矿工精神,不惧风险、勇于开拓的盘古开天辟地精神,持之以恒、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神农尝百草、女娲造人精神,愤世嫉俗、不拘一格的“竹林七贤”精神,忧国忧民、恪尽职守的韩愈、许衡、朱载堉等士人精神;二是展现南水北调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三是突显覃怀“水”文化,可形成大禹治水、黄河文化、永济渠首等系列内容宣传、普及;四是推广覃怀特色土产、工艺美术、曲艺舞蹈等,提高焦作旅游周边产品的知名度,助力地域文化品牌影响力的提高。
2.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重塑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文化内涵、反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形式,其涉及层面广、项目多,是一个完整的视觉符号系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最外在、最直接,也最具有传播力。对于覃怀文化特色景观来说,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主要包含主题名称确立、标识设计两个方面。
在主题名称方面,应首先对覃怀文化进行有目的的归纳和提炼,其次要确立符合不同文化类别的主题名称,而这些名称在横向结构上应该是均衡、和谐的,在纵向结构上是关联、有层次的。覃怀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太极文化、贤哲文化、“水”文化、工业文化等。针对主要文化门类,就可确定例如:“春风化雨”太极主题景观公园、“云台拔翠”贤哲主题文化苑、“云淡风轻”滨水观光园、“冰花玉树”工业文化生态园,这四个主题公园节点名称对应“春、夏、秋、冬”,与绿化植被的四季风貌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有效传达了覃怀文化主要内容。
在标识设计方面,包含了标志、字体、色彩、象征图案、宣传语等。标志造型要简练,应充分体现焦作典型文化。例如焦作旅游局以太极文化和绿色生态为理念而设计的标志。字体要富有美感,易于识读;色彩要在视觉上舒适,不宜多色块堆砌,避免杂乱;象征图案既要具有覃怀文化的代表性,又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也要方便于衍生旅游周边产品;标语要内容简洁响亮,方便记忆。例如“山水焦作,一水两廊”,一水两廊,指的是南水北调沿线文化长廊、绿色长廊。总的来说,覃怀文化特色景观的标识设计要具有唯一性、人文性、美观性、环保性,还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南水北调纪念馆、南水北调第一楼、城市阳台、绿化工程及其他配套设施等生态项目都在积极落实。结合区域自身特点,发挥覃怀文化在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景观中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引起民众共情,而又不失时代特征的景观设计作品,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创新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寄希望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弘扬地区传统文化、改善民生设施、展现城市活力,构建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双重性质的绿色文化长廊,从而助力于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地域名片和文化旅游城市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