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帅
(唐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南阳 473000)
为加快推进唐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规范运行,为全县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力科技支撑,我们组织农技人员对唐河县级农机推广机构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机构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唐河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设1个副科级(全供)事业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于1982年,隶属于县农业农村局。下设土肥站、粮作站、化验室、区域站和办公室,额定编制84人,实在编人数24人,现有干部职工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人,技术工人32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副高级5人,中级20人,助理30人;技术工32人,学历结构:中专(高中)千40人,大专42人,本科10人。农技中心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物化服务为一体,单位办公场地够用,土壤肥料化验设施设备不足,现代化水平不够高;实验、示范的技术工具与装备不足,导致技术效率不够高。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结合农民需求,认真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承担完成农技推广补助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每个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村3-5个,推广农业实用技术6~8项,开展技术培训5次/年,建立示范点1个,负责试验示范2~4个,确保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科学技术入田下地。
近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引进推广了新品种,组织开展了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建立了高产创建示范点,切实搞好调查研究,发挥好技术参谋作用,同时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是连续实施了产油大县奖励资金、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综合治理等项目。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了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地下虫防治、化学调控、化学除草、合理排灌等高产栽培技术。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完成了土壤样品采集化验工作、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示范、耕地质量评价等工作。新建8个耕地质量监测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9年秸秆还田面积达90万亩,施用有机肥面积达62万亩,配方施肥面积92万亩,化肥使用总量达3.69万t,较上年负增长1.1%。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一是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薯类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花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等技术资料;二是围绕产油大县奖励资金、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实施,组织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乡土人才、种植大村农民技术员集中开展普及型培训;三是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发放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手册,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据统计,全年举办县、乡两级技术培训48场(次),培训人员1.2万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万余份,制作宣传条幅30余条,出动宣传车科技赶集30多次宣传普及实用性农业技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四是搞好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以及各种不利天气条件,及时做好调查研究。年累计调查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40余次,撰写调查报告、应变灾害天气技术措施、生产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等材料40余份,为各级领导做好了技术参谋,指导了农业生产。
基层农业生产一线工作艰辛且待遇普遍较低,加之部分偏远乡镇乘车不便,限制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县、乡推广机构由纵向管理变为横向联系,直接影响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同时推广应用和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不能有效开展。
在实际操作中,农技人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度不高。受工作经费短缺因素制约骨干农技人员的能力提升培训和普通农技人员的普及型培训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定程度上限制及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
近年来,县农技推广机构基本没有补充农业院校的学生,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县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7.1%,推广队伍面临青黄不接、人员断层的严重问题。
财政拨付办公经费远远不能维持单位的正常开支,试验示范、品种引进等科研任务开展有限、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也得不到有效改善,限制了农技推广部门服务能力的提升。
增加机构人员数量,确定财政供给。积极增加高学历年轻人数量,以适应繁重的下乡任务和农业发展需要;建议人社部门能够从农业实际出发,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时出台有利措施,确保人员能够正常晋升,做到人尽其能,确保入岗,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精神和素质,积极发挥好农业服务效能;增加农业技术服务经费,确保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用车和人员下乡服务支出;增加参加省市培训的人员名额,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训专职化验人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化验室日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