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坚高,马水满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 南宁 530033)
田林县八渡~高龙地区金矿床属桂西典型的微细粒金矿矿床,位于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带南部。目前本区已发现了高龙中型金矿,八渡小型金锑矿,那比大型金矿等一批矿床(点),该地区仍然继续有找金矿的潜力。
笔者通过开展《八渡-高龙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矿床控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进行总结探讨,为今后该地区找类型矿产指导方向。
位于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带南部,地处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区内出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其中以三叠系分布最为广泛。发育有盆地相、斜坡相、孤立台地相等多种沉积,沉积类型多样,岩性岩相复杂、变化快,生物种类繁多,形成多相并存、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与台盆(沟)交错(相间)的格局。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目前已发现多处矿产地。
(1)矿区(体)特征。矿区位于西林—百色断褶带的西部高龙隆起边缘,为一不完整的背斜构造—穹窿构造。核部为下石炭统-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四周被三叠系碎屑岩环绕。穹窿边缘发育有向四周倾伏的环状硅化带,并控制着高龙矿区金矿体的赋存位置和空间分布范围。根据矿体分布情况及所处构造位置,分别有穹隆东侧的鸡公岩矿段、穹隆南侧的龙显矿段、穹隆西侧的猫山矿段、穹隆北西侧的金龙山矿段。总体上各矿段矿体地质特征均相似。空间上在高标高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往下矿体多呈似层状产出。矿石类型在地表及浅部以氧化矿石为主,分为硅化构造角砾岩、硅化压碎泥岩、硅化碎裂砂泥岩等;深部主要为原生矿,主要产于百逢组层间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主要为压碎粉砂岩、压碎粉砂质泥岩。矿石结构主要为细粒碎屑结构、挤压破碎结构,粒状变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等。
(2)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环状断裂围绕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构造软弱面发生,多期构造活动和热液活动叠加,表现为规模巨大的环形硅化蚀变带,矿区内发现的金矿体均沿该蚀变带或旁侧次级破碎带产出,在构造复合部位,更有利于工业矿体的形成,其产状与形态均与不整合面的形态与产状基本一致,并明显受其控制。矿体赋矿层位主要为中三叠统百逢组。含矿岩石有构造石英岩、硅化构造角砾岩、硅化砂泥岩等。矿区热液蚀变普遍发育,常见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辉锑矿化、毒砂矿化、绢云母化及高岭石化等,这些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1)矿区(体)特征。矿区位于西林~百色断褶带西南部那比次级断褶带的轴部。轴部地层为中三叠统百逢组下段,两翼亦为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所组成。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分为北西向,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三组,以北西西向最为发育,是区内最主要断裂。其中F1断裂为矿区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主要矿体均在产于该断裂带上。矿体形态受断裂构造、层间破碎带以及中三叠统百逢组砂泥岩地层的控制,空间上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囊状等产出。矿体的总体走向与F1相近,倾向南东~南西,倾角变化较大。矿石类型较为明显具分带性,上部为氧化矿石,下部为原生矿石,以后者为主。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变余他形粒层状结构、细-粉砂质结构、压碎结构及碎裂结构等。矿石的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矿石主要为断裂破碎带、层间滑动破碎带形成的金矿化构造角砾岩及硅化蚀变金矿化碎屑岩。矿体与近矿围岩界线模糊,顶底板围岩及夹石均有不同程度的蚀变和矿化。
(2)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矿体主要赋存于那比背斜轴部断裂(F1)及其上盘的层间裂隙破碎带上,这些断裂构造及裂隙构造,是矿区成矿热液的主要上升通道及容矿空间,构造在成矿过程中对矿体的定位起决定性作用。矿体均分布于中三叠统百逢组地层中,含矿岩性为中、中厚层状砂泥岩的岩层面附近,矿体与围岩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岩石破碎、石英脉发育、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明显地段均是成矿有利部分。
2.3.1 矿区(体)特征
矿区位于八渡背斜南西倾伏端。背斜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泥岩系,翼部依次为石炭系—三叠系。区域性大断裂通过背斜区,致使地层缺失,岩层产状零乱,尤以南翼地层缺失较多,为一不完整的背斜构造。次级褶皱甚发育。沿断裂带及背斜轴部,基性浅成侵入岩甚发育,形成多期次岩体,呈带状分布,使该背斜构造更复杂化。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及北东向四组。其中北东向断裂最为主要,其规模大,破碎带发育,围岩蚀变强,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及容矿构造。
区内矿体普遍产于辉绿岩体内或与围岩内外接触带中,主要受北东向断裂及次级裂隙所控制。矿体形态为脉状、透镜状。矿石类型在地表及浅部基本为氧化矿石,深部为原生矿石。矿石结构主要为细-中粒结构、压碎结构、辉绿结构等。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网脉状构造等。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有黄铁矿、褐铁矿等。矿体与近矿围岩界线模糊。
2.3.2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矿体均赋存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次级裂隙带中,并明显地受断裂构造控制,因此,北东向断裂构造无疑是矿区主要的导矿及容矿构造。矿段内发现的金矿体均产于印支期辉绿岩体内部断裂破碎带中及其旁侧,容矿岩石局限于蚀变辉绿岩及构造角砾岩(原岩为辉绿岩),因此,岩浆岩亦是控制和影响成矿的主要因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通过对该区各典型的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分析,初步认识该地区的成矿模式为该地区长期在地壳拉张环境下形成。本区处于滇黔桂裂谷的右江裂谷带,成矿有利,泥盆纪后期开始,右江裂谷带开始发育,到晚二叠世时,区内浅海广布,右江裂谷带逐渐逐渐进入全盛期,地壳大规模张裂、形成隆起、坳陷区。由于地壳拉张,使本区成为陆壳活化区,沿这些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洼陷,而成为了热水沉积成矿的主要场所,隆起区边缘的断裂多为生长断裂,它们控制了区内三叠纪岩相的分布及金矿化活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深部热水溶液发生对流,萃取了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形成了含矿的地下热水,沿各断裂裂隙构造运移、并最终在成矿有利部位富集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