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岐慧,赵宗骁,罗岐恩
(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 海东 810600)
在五龙沟沟口矿XI号含矿破碎蚀变带北侧。发现一条铅锌矿化带,控制长约800m,带内圈出6条铅锌矿体。该矿化带及矿体的发现,对Ⅺ含矿破碎蚀变带进一步的了解,实现了多金属矿找矿突破,同时也为在五龙沟地区Ⅺ含矿破碎蚀变带北西段寻找铅锌多金属矿的工作提供了依据。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元古代长城纪小庙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丘吉东沟组,沟谷及山前被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区内侵入岩类十分发育,主要为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以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其展布方向与区内总体构造线方向一致。区内岩浆活动促进了断裂等构造的发育或发展,也为矿质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热源,尤其后期脉岩活动,对区内成矿起到了积极作用。XI号含矿破碎蚀变带多金属矿(化)体与石英脉关系密切,部分含矿岩石即为褐铁矿化石英脉。区中深变质岩广泛分布,按不同变质作用类型分为区域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其中伴随岩浆活动与断裂活动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与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
铅锌矿化带位于Ⅺ矿化蚀变带北侧,控制长约800m。由于第四系覆盖较厚,铅锌矿化带及矿体在地表的特征表现不清楚,从前期施工的钻孔中可以看出,带内岩性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长石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受北西向断裂(Ⅺ)的影响,岩石矿化蚀变较强,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及铅锌矿化。黄铁矿主要呈半自形细粒状、稀疏浸染状及细脉状分布。在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较强的部位,铅锌矿化也相对较强。带内圈出1条铅矿体、3条锌矿体、2条铅锌复合矿体及3条锌矿化体。
(1)矿化体特征。①Zn1矿化体。由ZK701控制,控制矿化体长约100m,Zn品位0.34%,厚度1.08m。赋矿岩性及其上盘围岩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下盘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②Zn2矿化体。由ZK1501控制,控制矿化体长约100m,Zn品位0.20%,厚度23.37m。赋矿岩性及其围岩均为长石石英片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
(2)矿体特征。M1矿体为盲矿体。赋矿岩性及其围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M2矿体为盲矿体,由ZK1501控制,矿体推测长约100m,Zn品位0.78%,厚度1.23m。赋矿岩性及其围岩均为长石石英片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M3矿体为盲矿体,由ZK002、ZK006、ZK801控制,矿体呈长条带状,控制矿体长约300m。其中Pb品位在1.88%~6.81%间,平均品位3.20%,品位变化系数80.23%,矿体厚度在1.25m~3.41m间,平均厚度2.33m,厚度变化系数65.55%;Zn品位在1.82%~2.75%间,平均品位2.60%,品位变化系数20.22%,厚度在1.02m~7.22m间,平均厚度3.16m,厚度变化系数111.12%。M4矿体为盲矿体,由ZK002、ZK801控制,矿体呈长条带状,控制矿体长约300m。矿体中的锌矿体沿走向品位、厚度变化较大。赋矿岩性及其围岩均为长石石英片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M5矿体为盲矿体,由ZK006控制,矿体推测长约100m,Zn品位0.72%,厚度2.22m。赋矿岩性及其围岩均为长石石英片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M6矿体为盲矿体,由ZK006控制。赋矿岩性及其围岩均为长石石英片岩,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
多金属矿石继承了围岩的基本物质组成特点,仅表现为矿化蚀变较强烈。主要具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矿体与围岩及夹石多呈渐变过渡关系。
(1)地层与成矿。本区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金水口群、中元古界长城系小庙组、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丘吉东沟组,其中以金水口群和长城系小庙组地层为主。长城系小庙组主要岩石类型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角闪片岩、绢云母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的铅平均含量分别为 :26.39×10-6、27.42×10-6、26.20×10-6、25.06×10-6、27.18×10-6;锌平均含量分别为130.47×10-6、96.10×10-6、131.74×10-6、92.57×10-6、69.91×10-6)是铅锌元素的高背景地层,区内目前已发现的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长石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反映了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形成与地层有密切关系,可能是本区铅锌多金属矿化的矿源层。
(2)构造控矿作用。预查区处于Ⅺ矿化蚀变带北西段,已发现的矿体位于Ⅺ矿化蚀变带上盘围岩中,断裂构造的多次活动为铅锌多金属矿热液上升、运移提供了通道。断裂构造控制着铅锌多金属矿带的展布。
铅、锌的富集成矿与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等蚀变类型关系密切。金水口群蚀变岩性铅、锌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24×10-6、97.26×10-6;长城系小庙组蚀变岩性铅、锌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41×10-6、83.21×10-6,目前已发现的铅、锌矿体的赋矿岩石均具较强的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硅化。
(1)地层标志。本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是成矿的有利围岩。矿体基本赋存于金水口岩群长石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因此金水口岩群长石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2)断裂构造。区内沿北西向断裂及其与地层、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分布有众多的多金属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或透镜状沿断裂分布。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后期热液活动对多金属矿的形成作用明显。北西向断裂构造是寻找多金属矿的主要标志。
(3)蚀变标志。强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也是本区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
(4)物化探异常是寻找金及多金属矿体的有利地段。前期对预查区南部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与1:1万M4磁测异常相互重叠,同时在M4异常区通过1:2000激电剖面测量工作圈出5处条带状“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带,显示了较好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信息。邻区黑石山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在部分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区已圈定出金及多金属矿体,因此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对金及多金属矿体有较好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