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0-12-08 11:08:19
魅力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物品情境生活

(巫山县官阳小学,重庆 404711)

引言:

众所周知,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与科学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建构,且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故而将生活情境引入日常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堂和生活的双重情境下学习数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效率,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何提升生活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已经当成教育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凭借生活场景构想情境

生活与理论二者不可分割,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之时,面对相关知识点要试图将其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促进专业的课堂问题带上生活气息,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而生活情境的构建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场景表演,对话问答等等,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于保持其趣味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教学任务以高效率的完成。

举例说明,教师需要教授“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有很多种方式来构建生活场景,比如问:晓米带了200块钱去超市购物,结账时被收银员告知应付86块钱,那么晓米最终能剩多少钱?(200-86),而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重新问相关问题,即:当晓米给收银员100块钱时,她还剩多少呢?(200-100),而当收银员找给晓米14块钱的零钱后,晓米还剩多少呢?(200-100+14),如此这般学生便会更为清晰的了解多减去的最终一定要加回来的数学原则。将生活场景带入数学教学课堂,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情境,积累足够多的教学素材,同时紧贴数学知识,始终把握教学的重点与侧重点。

二、巧用生活用品构想情境

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特性,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尚处于开蒙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故而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化抽象为具体,这便需要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通过生活用品拉近数学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看似抽象的数学其实也可以很好理解的认知氛围。而将常见的物品带进数学课堂,会迅速提升学生们的新奇感和参与度,这时候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

在将要讲授“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在家里找到“正方体”“长方体”“圆形”的物品,每人分别带一个共计三个到课堂上。这个作业能够帮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切实将书上抽象的术语与生活中形象的物品对应起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以后,对于每种图形的样貌和特点学生便能较为容易的记住。

三、借助相关游戏构想情境

关于人类起源的众多说法中,有一种说法是游戏说,即人类起源于游戏,这个说法我们已不能考证,但游戏对于人类,尤其是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模式。故而教师如果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便能够极大的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度,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讲授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寻找相应数量的对象,比如校园里有多少栋楼?一层楼有多少个房间之类的问题;再如讲授到有一定难度的“乘除计算”之时,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计算题目,通过时间竞赛抢答和赛后奖励的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与参与度,切实做到寓教于乐。

四、引入生活常识构想情境

教育最好的方式是授人以渔,故而小学数学的教学老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数学不仅仅是用来解决课堂上的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数学不仅需要科学性,亦应该注意其实践性的一面。3斤豆腐多少钱?你的年纪多大啦?你每天上学和放学途中要花费多少时间?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数学的计算。

我们在讲授三角形的特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想出哪些物品的表面是三角形,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物品会设计成三角形?而不把它设计成正方形或者矩形?设计成三角形会带来有哪些好处?再比如学计量单位时,学生们可能对于千米、公顷这些数量较大的单位没有概念,教师便可以具体量化,比如一千米就是围绕学校操场跑几圈的路程等等。

五、结束语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要求教师在引入生活场景法时坚持不动摇数学的科学性,明确生活场景法只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手段而已,不可喧宾夺主。唯有尊重数学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方能真正灵活运用生活场景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物品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