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辽宁省建平县万寿街道农业服务站,辽宁 建平 122400)
农业结构调整,即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市场对于各类农产品的实际需求状况有效数据,对本地农民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进行科学选择和规划,以此提高农作物种植管理及病害防治针对性,从而有效实现农作物增产,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农作物的实际需求,真正在农业种植方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使农民经济收入获得提高的一项重要的农业发展措施。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种植是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稳定性、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而言,意义显著[1]。农业结构调整下,小麦种植面积呈现扩大态势,因此农业种植户必须紧跟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加强小麦种植管理并做好相应病害防治工作,切实改善小麦品质并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种子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直接因素,农户必须提高对于选种环节的重视力度,提高小麦选种管理能力,精心选取优良小麦种子[2]。在正式开展小麦种植前,农户应全面了解市场实际需求,并结合相关信息,选择具有强抗病性和抗旱能力的高产小麦品种,选择饱满、健康、色泽鲜亮的小麦种子,并在完成初步筛选后认真进行二次筛选,通过二次筛选清除杂质与坏种。确定好种植所使用的小麦种子后,农户应首先选择晴朗天气对其进行晾晒处理,然后再进行拌种处理(应注意对种子进行药剂包衣处理以有效避免纹枯病发生、避免小麦根遭遇地下动物啃食)。
正式展开小麦播种工作前,农户应对本地土壤状况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充分把握土质状况、土壤肥力及土壤环境,然后结合这些信息展开土壤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农户应做好以下几点:(1)将适量除草剂喷洒在小麦种植区域表层土壤,以此既保证土壤养分免遭破坏,又有效控制杂草生长;(2)待除草剂喷洒完成、作用实现一段时间之后,农户应通过混土和犁耕等手段使土壤上虚下实;(3)开展土壤清洁工作,去除杂物,保证土壤清洁;(4)轮作管理:农户可以通过使用轮作的方式(在小麦种植区域先种植其他前茬作物)来有效保证土壤获得充足修整时间,以此促进小麦实现增产。
水分和养分对于小麦茁壮生长而言具备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此,农户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田间水肥管理:(1)压实表层土壤,保证小麦水分和养分补给;(2)做好浇水工作,依据小麦在生长周期中不同阶段(播种前、植根生长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等)所呈现出的特征适当浇水,注意控制浇水量,避免采取浸灌这一错误做法,避免土壤盐碱化;(3)做好施肥工作,在正式播种前对土壤施足基肥,之后再小麦越冬生长期等生长阶段开展追肥工作,充分保证土壤肥力;(4)做好配套除草工作,避免杂草争抢水肥导致小麦减产。
在不同的天气和季节中,造成小麦发生病害的病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农户可以结合天气和季节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小麦病害防治工作。比如,春季由于气温较低,因而导致小麦根腐病的根腐病菌及导致小麦白粉病的白粉病病原菌均不活跃,因此农户可以在此季节开展针对这两种病害的集中防治工作,增强病害防治实效性。
农户应增强小麦病害防治意识,尤其是树立“防大于治”的观念,提高小麦病害预防水平,而不是等到小麦疾病已经造成一定损失时再对其进行治疗。农户应认识到小麦病害防治的全程性,在选种、种子处理及小麦生长等各个环节均进行病害预防工作,如选取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在播种前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等,有效增强小麦预防能力,力求降低小麦病害发生率。在病害防治工作中,农户应尽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避免农药侵入小麦影响小麦品质。比如,在开展小麦纹枯病防治时,农户应注意选取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并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包衣处理。对于部分已发生纹枯病的小麦,农户再合理使用药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而言之,基于小麦在我国整体农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及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种植对于增强农业经济稳定性、提高农户经济收入及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小麦需求的重要意义,小麦种植户必须加强选种、种子处理、播种、土壤及田间水肥管理,为小麦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应注意根据天气与季节差异展开针对性病害防治工作并将病害防治措施贯穿于小麦种植与生长全程,切实提高病害防治针对性,实现小麦种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