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猛, 朱小辉
(1.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1;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阿尔金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矿化信息丰富[1-4],以金、钨、锡、铜、铅锌为优势矿种,区域已发现清风岭铜铅矿、拉依档钨锡矿、红石崖泉铜矿、鱼目泉铜镍多金属矿等众多矿(化)点,找矿潜力巨大[5]。
喀拉乔喀地区位于阿尔金Fe-Pb-Zn-Cu-Cr-RM-REE-多金属-Au-Cr-石棉-玉石成矿带南侧、阿尔金Fe-Au-RM-石棉-玉石-白云母成矿亚带[6]。2015—2017年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本区新发现了一系列锡铜矿化线索。本文通过对喀拉乔喀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物化探异常与矿化蚀变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分析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为下一步勘查找矿工作部署提供参考。
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属阿中地块南缘中上元古界隆起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中深变质表壳岩系阿尔金岩群,呈近东西向展布,岩性组成主要为云母二/斜长片麻岩、白云石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小型挠曲、褶曲、条带、变斑状结构发育。
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发育北西西向、北东东向、近南北向3组,具多期多阶段变形特征,其中近南北向断裂为主控矿断裂,北东东向、北西西向断裂具破矿特征。其次为一系列规模不等的褶皱构造,以背斜为主,轴向北东或近东西,整体向北倒转。
岩浆岩主要为喀拉乔喀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分布于研究区西侧,近东西向展布,与阿尔金岩群变质侵入接触或断裂接触,遭受区域变质改造均一化。另见有较多花岗(伟晶)岩、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呈岩脉、岩墙状充填3组断裂。
研究区共圈出磁异常带3条,自北向南编号依次为M2、M3、M4,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其中,M2异常呈串珠状,长约1 800 m,宽100~530 m,异常较弱,幅值介于-12~95 nT之间,东西向未封闭,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推测与断裂构造有关。M3异常呈带状,长约1 800 m,宽120~180 m,异常较强,幅值介于10~1 153 nT之间,向北未封闭,异常与白云质大理岩及矽卡岩化蚀变带的分布范围较一致。M4异常呈带状,长约1 800 m,宽500~800 m,异常较弱,幅值介于0~56 nT之间,东西向未封闭,推测与深部花岗质(古)侵入体有关。
研究区发育以钨、锡、铋等高温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6],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归为帕夏拉依档—喀拉乔卡沟W、Sn、Bi多金属异常带,异常元素组合为W、Sn、Bi、Y、Cr、Co、Ni,伴有Au、Ag、Cu异常。异常长轴呈北东东向、北北东、北北西向展布,与构造线基本一致。W、Sn、Bi、Y异常最大值分别为74×10-6、164×10-6、24.1×10-6、180×10-6;Au、Ag异常值最大值分别为8.43×10-9、580×10-9。Sn-Cu-Bi-Co、Au-Ag-As-Sn-Bi、Cu-W-Co异常套合较好,显示为岩浆型与构造热液型叠加元素异常特征。
研究区地表评价工作已厘定出锡铜矿化蚀变带1条(编号Sb1)、铜矿化蚀变带1条(编号Sb2),圈出锡铜矿体1条、铜矿化体1条,并发现多处热液蚀变带。
为一条灰褐-灰黑-深黑色钙硅化断裂构造蚀变岩带,长大于150 m,宽0.2~15 m,近南北向展布。西、西北、南侧为近东西向枝杈状喀拉乔喀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西南侧断续出露北东-北东东向花岗伟晶岩墙及细粒正长花岗岩脉,围绕(古)侵入接触带断续发育深灰色变斑状斜长角闪片麻岩、变斑状黑云斜/二长片麻岩等,走向近东西-北东向,东侧为云母长石片麻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白云石大理岩。
带内主要为片理化破碎黑云斜长片麻岩、长英质变粒岩夹石英岩、白云石大理岩,伴有小型中酸性脉体穿插,硅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透闪石化等热液蚀变广泛发育。
锡铜矿体为灰褐色破碎蚀变岩,透镜状,沿切层半透入性裂隙产出,长6 m,宽0.6 m,产状248°∠61°,向北倾伏,沿走向向两端追索断续见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碎石,少量剥土显示向下具有变宽、变厚、原生矿物增多、蚀变增强趋势。以氧化型矿石为主,见蜂窝状褐铁矿化及黄铁矿流失孔,顺裂隙面可见孔雀石化薄膜,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黄铜矿、锡石。刻槽样分析Cu品位0.62%~0.75%,Sn品位0.077%~0.12%。近矿蚀变围岩同样具有明显高Cu(0.011%~0.095%)、Sn(0.034%)含量特征。
位于Sb1东侧,为一条灰-灰黑-深黑色钙硅化、矽卡岩化断裂构造蚀变岩带,长大于300 m,宽1~70 m,近南北向展布。西、南、东侧断续出露近东西向枝杈状喀拉乔喀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局部穿插北东-北东东向花岗伟晶岩墙及细粒正长花岗岩脉,围绕(古)侵入接触带偶见变斑状副变质岩,北侧为条带状或透镜状白云石大理岩。
带内主要为碎裂-碎块状白云石大理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夹变粒岩,局部穿插细粒闪长岩脉,揉皱发育。广泛发育弱黄铁矿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透闪石化)、孔雀石化、碳酸盐化、硅化、褐铁矿化等热液蚀变。
铜矿化体为灰褐色破碎蚀变岩,透镜状,产出于中酸性(古)侵入体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带附近,长15 m,宽7 m,产状296°∠43°,向北倾伏,沿走向向南追索断续发现一系列硅化、孔雀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现象,均与近南北向断裂有关。以氧化型矿石为主,褐铁矿化、孔雀石化、蓝铜矿化发育,偶见细粒黄铁矿、黄铜矿浸染状分布。刻槽样分析Cu品位0.11%~0.18%。近矿蚀变围岩同样具有明显高Cu(0.011%~0.074%)、Sn(0.011%~0.021%)含量特征。
空间分布上,研究区锡、铜矿化主要产于阿尔金岩群与花岗质(古)侵入体接触带附近,副片麻岩呈透镜状、不规则状围绕花岗质片麻岩、花岗(伟晶)岩等(古)侵入体呈向东凸出的弧型产出,并发育热变质片岩、小型无根揉皱、流变挠曲、变斑状结构、长英质条带、不协调构造等侵入接触变形、变质特征。矿化蚀变带显示近南北向接触变质面理(产状80°~130°∠56°~74°或237°~270°∠52°~68°)叠加于近东西向区域变质面理(345°~349°∠56°~77°,局部178°∠76°)之上,且与Bi-Sn-W-Cu中酸性岩浆型化探异常元素组合吻合较好。
赋矿构造主要为近南北向的裂隙、破碎带、片理化带,同一岩性层中的构造连通性不佳,性质多变,并可见中酸性岩脉、辉长岩脉、热液石英脉等破矿脉体充填、截切区域变质片(麻)理。
矿化特征上,矿(化)体及蚀变围岩均具有钙硅化、类矽卡岩化蚀变特征,蚀变类型与赋矿围岩岩性密切相关,向(古)侵入体一侧主要为电气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等蚀变,向区域副变质岩一侧主要为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
综上分析,喀拉乔喀地区锡、铜矿化呈现与(古)侵入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特征,赋矿构造为侵入接触构造带中的近南北向叠加断裂,成矿受岩性与构造双重控制。
喀拉乔喀地区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强烈,高背景值古老岩层及断裂、褶皱分布广泛,后期侵入基性-酸性岩体,构造-岩浆叠加部位元素浓集明显,成矿地质条件有利。
已知矿化蚀变带出露地段的Sn、Cu、Bi、Co、W等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发育,且均靠近山梁分布,应为原地高值异常。异常范围内白云石大理岩及酸性岩株、岩脉发育,见透闪石化、矽卡岩化,并叠加北西西、北东东向断裂。1∶1万地面高磁异常主要沿花岗质(古)侵入体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部位或附近分布,深部隐伏的磁性体很可能为(类)矽卡岩化蚀变带。前期地表评价工作已圈出2条具一定规模的锡铜矿化蚀变带及矿(化)体,沿走向矿化蚀变延伸连续,局部被第四系覆盖。综合显示本区具有寻找锡铜矿床的良好潜力。
综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处主要找矿方向,开展地表追索及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1)Sb1、Sb2矿化蚀变带的南侧延伸、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透闪石化蚀变发育地段,主攻锡、铜。
(2)已知2条矿化蚀变带的南侧、Sn-Cu-Bi-Co化探异常套合较好、黄铁矿化蚀变发育地段,主攻锡、铜、钨。
(3)Sb2矿化蚀变带东侧、Au-Ag-Cu-Bi化探异常套合较好、孔雀石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蚀变发育地段,主攻金、铜。
(4)Cu-Co-W化探异常套合较好、透闪石化-电气石化-石榴子石化蚀变发育地段,主攻铜、钨。
(1)喀拉乔喀地区锡铜矿化受(古)侵入体、白云石大理岩或富铝钙质层及近南北向断裂联合控制,具备扩大找矿的潜力。
(2)进一步找矿评价工作应重点围绕已知矿化蚀变带的南、东、东南侧开展,主攻岩浆热液-(类)矽卡岩型锡、铜矿,兼顾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