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劳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越来越被忽视。据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郑富芝同志指出,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可能是最短的短板。
多地教育部门调查显示,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来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整个社会信奉成绩至上,分数第一,重智育轻德育,劳动在社会教育中逐渐被淡化。社会劳动者地位不高,甚至以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为耻,社会价值观有些偏差,认为上好的学校,赚多的钱就是成功。而对辛勤的劳动者的劳动比较不屑。
在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很多学校的劳动课进了课表,一星期一节的劳动课却经常被文化课挤占,对劳动课教育重视不足。校内劳动形式单一,学生除了每日的值日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劳动内容,甚至有些学校连值日也由勤杂工代劳。部分开设劳动教育技术课的学校,由于受场地、技术,理念的限制,劳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很多家长认为现阶段孩子读书最重要,只要读书好,会不会做家务不重要。为了省下时间让孩子学习,几乎所有的家务劳动和孩子能自理的劳动都由家长全权替代。长期不做家务,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自立、自理意识缺乏,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课余时间参加兴趣班、补习班,暑假甚至成了“第三学期”,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劳动实践。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有义务、有责任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从小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如今学生受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产生“学业分数至上,劳动一边站”的观念,无法体验到劳动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的家务事都由家长代替,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收拾整理,有的甚至上大学还需要家长的照顾,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者,学生缺乏的不是时间,而是对劳动的认同。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劳动”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并自觉付诸于行动,养成劳动习惯。
1.创设劳动环境,营造劳动氛围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孩子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一点动手能力。劳动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有效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渗透着劳动气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如开设“劳动教育”专题长廊,走廊上可以悬挂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宣传工匠精神,打造劳动文化墙,利用校园网、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劳动知识,树立劳动榜样,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形成“人人知劳动,人人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班级也需要创设这样的氛围,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日常劳动外,班级还可以开展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家务小能手”“小小养殖家”“我是小厨师”等活动,评选“劳动之星”,举办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使劳动意识扎根在学生心里。
劳动教育要持续有效地深入,更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学校通过家长会、亲子实践活动等对家长普及“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并开发个人卫生、生活技能、创意生活等生活实践项目,让这些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2.多元劳动评价,增强劳动意识
“你只要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什么事都不用做。”“作业不完成,扫地去。”“上课不认真,餐厅擦桌子的事归你了。”校园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家里学校把劳动当成了一种惩罚的手段。于是小学生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光荣的,而劳动是不屑一提的。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学生对劳动缺少内驱力。我们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社会人士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可以是奖品激 励、作品展览、微信推送等。如在班级管理中把劳动作为一种奖赏而非惩罚,把收发作业作为识字小能手的奖赏,整理书包小能手协助其他同学做好整理的指导监督,每周颁发劳动章,每月进行技能比武,表现好的学生选去参加校级劳动或社区劳动,赋于劳动光荣感,责任感。每次活动在校公众号进行微信推送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只有当劳动内化为内心的一种需要,才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3.加强学科整合,深化劳动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劳动,劳动教育不只体现在劳动课上,各学科的学习都可以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劳动素材,并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让学生能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如数学课“圆锥的体积”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并用做好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再来反思自己的圆柱圆锥测量误差的原因。科学课蚕宝宝的饲养,让孩子自己经历采桑养蚕抽丝剥茧的过程,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知识,体会劳动的意义。
没有实践就称不上劳动,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因此劳动教育必须依附一定实践活动才能开展。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校园开展劳动教育,使劳动看得见、摸得着,有形可依,有事可做。
1.培训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以实践为主,不同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劳动需要有一定的技能、程序、方法。学校要有效地利用劳动与技术课时间,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按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日常技能、工具使用、DIY创作、植物养护等各方面的培训。小到课桌的擦拭,扫把的使用,教师要教之以法,示之以范,还要及时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使学生能胜任劳动。如校外种植养殖基地和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根据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同时利用互联网、教科书及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使学生会劳动、能劳动。
2.丰富劳动形式,使劳动有去处
劳动观点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养成,如果只靠课堂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劳动。
在教室里,每班为每个学生设一个劳动岗,设备卫生、桌椅摆放、图书借阅等,每个学生参与班级劳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餐厅,设小小厨师长,小桌长,负责饭菜分发,餐具整理;图书馆,设“小小图书管理员”让学生自主借书、登记、还书,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在绿化区,让学生认领花草,定期给它浇水、施肥、捉虫,体验劳动的不易。
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舞台,寓劳动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丰富劳动形式。如与传统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做饺子,做月饼,包粽子,剪纸,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享受劳动的乐趣。与研学活动相结合,拔萝卜、掰玉米,编花篮,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收获的美好;与科普艺术教育相结合,模型制作、活动背景布置等。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走进敬老院,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等。学校可以把劳动基地拓展到校外,因地制宜开设校外种植实践基地,校外养殖实践基地,开展农业体验活动,还可以通过市场采购种子、菜苗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3.享受劳动成果,使劳动有乐趣
“这是我自己烧的菜,别提有多好吃了!”“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萝卜,特别脆!”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举办小小厨师长、DIY成果展、日常技能大比拼、农耕运动会等活动,为孩子劳动成果的分享与展示搭建平台,让学生享受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价值,让孩子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心里。
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通过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劳动渐渐被弱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从小爱劳动,从小会劳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在校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