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8 06:33:35梅丽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布鲁纳皮亚杰认知结构

◎梅丽华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教学理论,它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发展的又一新阶段。在学习与教学领域,建构主义主要受到了杜威、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等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一)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杜威“做中学”等经验性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颇有影响。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这样的情境:在该情境中,学习者必须使自己摆脱曾经对他们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经验。

(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

现代建构主义的先导当属皮亚杰,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1973年,他在《理解就是创造》一书中要求教师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步骤。他确信。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理解就是创造,或通过再创造去进行重构。如果要使每个人在将来成为有能力进行生产和创造的人,而不仅仅是简单复制的人,那么,上述条件就是必须遵守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达到对基本现象的理解,儿童必须经历若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所接受的正是他们以后可能认为是不真实的概念。儿童必须发现课堂情境中的关系和概念,该情境包括了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理解是通过积极地参与,一步步建构起来的。

(三)布鲁纳的建构思想

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布鲁纳认为,儿童表征系统的发展依次为动作表征、意向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按顺序发展,相互作用,但彼此不能替代。二是通过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虽然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极大地推动了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

(四)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包括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就是不断地将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创造着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对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对学习作出了新的解释,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体现出三个密切相关的重要倾向,或者说重心变化: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因此,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高水平思维。高水平思维是学习者付出较高的认知努力的思维活动,它需要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灵活应用,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多元化的,评价方案的标准也常常是多元的。

(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学习共同体内部所形成的学习文化是最具实质意义的要素。学习共同体与传统的“班级”有很大的差别,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促进者,其核心责任是设计和组织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的情境性

与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在习得后又可迁移到各种具体情境中的“去情境化”的观点不同,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他们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为人所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个体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语文教学的应用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是具有主动建构性的,教师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未知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新授课出示课题后,根据课题内容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不仅启发学生思考,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愿望去回答。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主动探究,成为推动教学的思维品质,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鼓励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

学习是具有社会互动性的,教师要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有效的科学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素材以及学习伙伴的互动来进行。通过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的方式,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对话和沟通,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改组,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澄清疑问,逐渐形成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生学习语文,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在循环反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习思考、探索、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近半个世纪来,认知科学从传统的认知理论的教学系统设计逐渐转移到了建构主义思潮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传统的教学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对学习过程的认知不同而产生的两种哲学,而且并不对立。建构主义强调通过体验建构知识的意义,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情境创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实现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目标,对于揭示认识的能动性是很有启发。建构主义也并不是万能良药,在语文教学实际应用中应避免对建构主义的狭隘的、极端的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又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将建构主义学习观合理高效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猜你喜欢
布鲁纳皮亚杰认知结构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小学数学玩具开发与应用
玩具世界(2024年2期)2024-05-07 08:15:46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6:32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心理研究(2021年2期)2021-11-25 00:26:16
米菲兔之父:迪克·布鲁纳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教育(2017年41期)2017-11-19 15:59:52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教育(2017年30期)2017-08-31 06:19:33
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13
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论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学说的方法论取向
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 05:54:17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
体育教学(2009年9期)2009-11-23 0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