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整合探析

2020-12-08 01:21:29王向女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浙江档案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档案馆红色

王向女 姚 婧/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1],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加速发展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呼应下,长三角城市群不仅在交通、能源、生态、经济等方面要实现合作互利,档案工作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亦是大势所趋。红色档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奋斗和发展的峥嵘岁月,承载了共产党人深厚的革命情怀、爱国理想、政治信仰,是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文化浸润于心、初心使命外化于行的力量源泉。2019年,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要求建立完善长三角地区全面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区域内档案工作更高质量发展,其中就提到了联合举办红色档案展览[2]。长三角在历史上是我党重要的活动场域,保存着大量记录中国共产党的初创经历以及带领人民开拓前进、艰苦奋斗的珍贵档案资料,需要将这些档案资源进行联动融合、互联互通,打造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这些红色档案承载着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档案部门应勇担使命,贡献“档案智慧”,彰显“档案作为”。

学界目前对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但有关长三角地区档案工作的互动在2005年就有学者进行了研究。黎霞认为长三角文化自古就有相互关联影响、交融渗透和包容吸收的传统,各地档案部门应达成共识,开拓档案服务的新领域,为共筑区域文化高地贡献力量[4]。此后关于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研究的数量并未增长,直至2018年逐渐有学者对长三角地区的民生档案跨馆联动展开研究,李广都[5],章杨、张林华[6],马仁杰、沙洲[7]从构建跨馆联动查档机制、联盟区块链、数据共享统一平台等角度,提出长三角地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当前对长三角地区档案资源整合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有关这一区域红色档案的研究在学界没有得到重视。笔者通过探讨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整合的新方式,旨在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浪潮,联动长三角各区域的红色档案资源库,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强大动力。

1 长三角红色档案资源整合的必然性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缘相近、文脉相融,特别是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舞台,形成了数量丰富的红色资源。对长三角各地区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既有时代的必然,也是提升区域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1.1 多重政策叠加推动

国家与地方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向文化协同融合创造了机遇, 也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红色档案资源的互通共享提供了驱动力。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8]。这为长三角未来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也为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的共享交融奠定了基石。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档案部门也积极展开了诸多探索,为满足人们利用民生档案的需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档案部门制定了《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办事指南》,成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服务标准化的参照基础。为进一步拓展档案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长三角三省一市还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提出要“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共同挖掘体现‘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档案资源”[9]。多重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叠加联动,形成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联动发展的引领动力。

1.2 档案工作互通已有探索

首先,在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潮流,在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有所建树,为长三角档案工作的深度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上海已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使十五类民生档案实现“全市通办”,并开展了“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探索;浙江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了“一网查档、百馆联动”的浙江档案服务网,实现“互联网+查档服务”,努力实现公众查档“少跑路”乃至“不跑路”;江苏省档案部门搭建了依托电子政务外网的民生档案便民服务平台;安徽省正在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省、市、县三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源。此外,当前长三角地区异地查档相关规范已制定出台,为开展民生档案异地服务提供了标准与依据。《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提出了推进长三角民生档案查询一网通办的总目标,目前利用者可以通过“一网通办”网站等渠道查询到长三角地区部分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民生档案,民生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长三角档案工作实现多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实现可能。

1.3 红色档案相互关联

红色档案中记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例如上海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聚集了大批爱国者,他们学习、宣传、发扬马克思主义,寻求革命真理,其中有不少革命志士来自长三角。如,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是安徽人,他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他参与领导了党在上海的工人武装斗争。红色档案形成时期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存在部分流失、分散在不同地域间的情况,长三角各档案馆彼此独立地收集、整理、保管红色档案,使得原本互为关联的红色档案被人为或无意地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红色档案内容的完整性被打破了。这对于开展历史研究、编研开发工作造成了困难,且阻碍了红色档案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将长三角地区的红色档案资源高度融合,以事件、人物等为连结点,将各个档案馆的红色档案资源打造成一个层次合理、共通融合的有机整体,协同合作推进红色文化传播。

2 长三角红色档案资源整合的新方式

红色档案资源整合即利用一定的方法、技术使之形成一个结构有序、配置合理、资源集中的有机整体。长三角的红色档案资源整合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在来源上官方接收与民间征集相结合,除了依托档案馆进行接收以外,还要向民间机构、烈士遗属、个人收藏者等进行征集;二是形成本馆或本区域的红色档案资源汇编,这是对红色档案进行合理整序以出版物形式呈现的成果,如上海市档案馆出版了《不忘初心——上海市档案馆藏红色文献选萃》图集;三是基于本馆红色馆藏形成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不过目前各地区红色档案数据库建设各自为政,未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共享互通的有机整体。以上三种红色档案资源整合的传统方式更适用于档案馆现存的红色馆藏,但随着档案资源结构向多元共存的方向转变,技术环境的不断变更以及公众需求的多样性特点,需要在传统整合方式的基础之上引入公众力量、加强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数据、深度关联内容,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由低层次、单一化向高层次、多元化的整合方式转变,从而形成完整、开放、紧密的红色档案资源体系。

2.1 夯实基础:引入众包模式

Terry Cook曾提出档案第四范式,即档案工作者与社区建档案,由档案工作者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建档活动[10]。“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网络环境赋予公众参与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机遇,众包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开创了社会个体参与价值创造的新方式,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得到扩展。红色档案资源形成年代久远,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散落在民间机构、协会、收藏者等手中,档案馆将其收集齐全难度较大。基于此,档案馆可以通过众包模式解决红色档案资源收集困难、数量不足、内容单薄的问题,借助现有的众包平台与社交媒体等形式,吸纳并激励不同知识背景、不同领域、不同技能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红色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之中,从原来自上而下由档案部门集中控制主导的档案资源建设模式转变为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档案资源的集聚模式,用户也由被动地使用向红色档案资源的创造者、参与者角色转变,通过内外协作、上下联动、协同共建等方式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的多元化、丰富化。

2.2 强强联手:共享红色资源

从历史的整体性来看,长三角地区很多红色档案内容上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举行了七次会议,前面六次都在上海,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这些相互关联的红色档案资源分散保存在各个档案馆中,而历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行踪往往是跨区域的,因而可以将长三角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将历史史实串联起来进行完整呈现。这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而且能够协同多方力量使红色文化更成体系。长三角地区各档案馆必须走出拘于自身红色馆藏的狭小天地,积极与其他红色文献收藏机构进行协同合作:一是进行馆际合作,红色档案蕴含了许多红色史实、历史细节,单靠一个档案馆的力量难以完整的呈现每一段筚路蓝缕的红色历史,许多历史谜题也难以解决,因而长三角地区各档案馆需要进行红色档案资源共享,扬他馆所长、避本馆所短,共同合作完成有编纂价值的红色档案汇编,从而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集各馆红色资源之大成,形成完整、丰富、全面的红色档案汇编;二是与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部门等部门开展合作,以相通的红色文化建设目标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整合红色资源,利用到任何能够反映红色历史的文献资料,达到人、财、物高度集中的优势,联合多方力量开发出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品。

2.3 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壁垒

当前长三角在异地查档方面已经展开了初步探索,利用者可通过长三角政府服务“一网通办”网站实现四类民生档案的线上查询。长三角三省一市的300多个县级(含)以上的档案馆已实现联通,提供婚姻、知青、独生子女等民生查档服务,长三角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项目推进会提出要“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11],种种探索为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契机。首先,长三角地区档案馆应坚持资源至上,从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增加红色数字档案资源总量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红色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和全文数字化进程,对有价值的红色档案实行双套制保管,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的统一建设。其次,破除“信息烟囱”现象,加快联通各区域的红色档案数据库,构建统一的红色资源信息库与共享平台,建立互认互通的红色档案数据标准体系,通过实行联合编目、统一检索、统一标准等措施[12],打破长三角不同省市间的数据壁垒与红色数字资源“画地为牢”问题,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馆藏红色档案数据共享。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红色档案资源系统应实现有效对接,打破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各自为阵的孤立状态,搭建高效、安全的红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红色数字资源协同服务,从而充分凸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共进的优势。

2.4 技术注入:内容深度联动

长三角的红色档案资源除了要达到信息层面的互联互通,还要实现知识层面的融合与关联。大数据时代,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知识化、关联化的数字资源成为相关工作者新的目标。语义网是Web3.0的组成部分,W3C(万维网联盟)将语义网定义为一种在不同的应用、企业、社区之间共享和重用数据的通用框架[13],基于语义网的相关技术可以将万维网上分散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描述,用机器可理解的方式表达与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得海量的网络资源以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形式呈现。当前长三角地区的红色档案资源还只是浅层次的数字化整合,可应用语义网中的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对分散、异构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粒度的揭示和描述,如形成以人物、地点、事件等为主题构建的知识本体,尽可能地与外部资源创建链接实现关联,以构建全面、完整、富有语义的关联数据网络,最后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形式加以呈现,使得公众可从任意的红色资源数据单元通过RDF链接获得更多潜在的、相关联的档案资源,更易于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发现。

猜你喜欢
长三角档案馆红色
红色是什么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红色在哪里?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关于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41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浙江档案(2017年10期)2017-03-31 06:27:31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