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及措施

2020-12-08 00:09
魅力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民族中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初中时期,学生就开始学习历史科目,通过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习,帮助学生梳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还有了解世界的古今。读史明智,无论在那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深入到历史事件的情境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怀,这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二)辅助德育教育的开展

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而这都是学生综合素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中的核心内容,这对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能够为德育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家国情怀主要指的是对家和对国的情怀,而这其中爱国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各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相关人物所拥有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帮助学生建立爱国精神,这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家国情怀素养的提炼三个方面

可从历史学的价值分析、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分析、历史教学的价值分析三个方面提炼出适合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依据历史学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于家国情怀的内涵,徐文秀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包括家乡、民族以及国家)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基于此,笔者粗浅地认为,学生要具备家国情怀,顾名思义,应先通过历史学习,在理解自己家乡、民族以及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实现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进行史学阅读,了解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由此引申到历史学的价值分析上,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谈及文化时,明确指出:“人类,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这一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因为只有人类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或抽象出概念和事件。”无独有偶,中国文化似乎更注重“人”,有学者就指出,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通过史学阅读,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以“人”为核心的特色,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依据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进行分析

毋庸置疑,提炼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是不能绕开的关键因素。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课程性质”提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两大特性:一是思想性,即“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这提示我们,立足于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提炼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要实现“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目标,如前文所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独有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提出要以道德修养为建构的核心,而道德修养其中一个明确的指标是学生最终养成“物我和谐”的道德品质,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七年级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始,道德修养的建构也应该从此起步。

(三)依据历史教学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于“早期中华文化”这一课,《课程标准》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之“商周时期”专题下有三条内容规定:“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上三条内容规定可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另在《课程标准》所规定“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目标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相当于情感目标。经过认真审读《课程标准》对“商周文化”这一学习内容的规定,本课的核心目标可确定为: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工艺和都江堰对于早期中国人的意义,从中体会商周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等力量,进而认识早期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演变,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文化史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展现历史中“真”、“善”、“美”等魅力,起到一种鼓舞人心的作用,这就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史学作品的主题非虚构又不完全实体性的,然而,它的主题魅力仍然是可以感觉到的:第一是严谨的真,其次是高尚的善,最后是优美正直的情操和智性的美。”

三、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

从上文能够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会必然的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会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想要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就需要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从历史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中,总结出家国情怀的内容,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怀,这对家国情怀教育十分有效。比如在学习初三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摇篮内容时,学生会发现教材中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这些都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标志,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延伸到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更多的文明标志,例如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等,这些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繁荣文化。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二)典型案例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想要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就需要立足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习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战虽然对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同时也是科技上的一大进步,使得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大大增强,在这场战争的背后,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勃发,促进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各国的影响都非常深刻,只有抓住机遇发展,才能够落于不败之地,这是增强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后写一篇读后感,以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并将对其中的领悟与当前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我国及世界历史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及世界的历史发展形势,帮助学生培养民族意识,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以及民族的力量。正因如此,历史教学对于家国情怀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和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新历史
少女情怀总是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