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8月,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最新的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此项政策的调整,将会给借贷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呢?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以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靴子落地,市场并没有松一口气。但是,下调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不得不去关注。
信用卡分期利率有望下调
以2020年7月一年期LPR的4倍15.4%为限,调整后的民间借贷利率已经明显低于不少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水平。不难预计,民间借贷利率下调之后,持牌金融机构利率也会面临很大的下调压力。
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信用卡分期利率。
当前,信用卡现行分期利率是日息万分之五,折合年化利率大概在18%。这就意味着信用卡分期利率的定价上限肯定要下调。
其实,近几年,信用卡3亿持卡人中,对于银行信用卡分期高利贷的投诉越来越多,这就会倒逼银行主动下调利率,规避潜在风险。
借贷机构优胜劣汰
目前,信用卡分期利率是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以及互联网贷款产品的定价基准。简单地说就是,目前很多民间借贷平台的利率是以信用卡分期利率作为参考的。如果信用卡分期利率下调,也会带动整个持牌放贷机构体系的定价下行。
一旦利率定价大幅下调,会对“高进高出”的商业模式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那些不能迅速压降综合成本的贷款机构会被快速淘汰出局。
甚至,在借贷平台的调整下,致使很多金融科技服务商下调收费标准,继而引发金融科技服务商的优胜劣汰。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收费标准降低了,存活下来的平台越来越优质了,可以说是受益的。但真的如此吗?
负债消费会不会增长
对于我们个人贷款而言,下调利率上限促使借款成本显著下降,借款体验也会有显著提升。那我们不能保证,负债消费的增长。
消费固然重要,但靠高息贷款驱动的消费并不值得提倡。尤其随着居民杠杆率的提高,如何降低个人或者家庭负债尤为重要。这是确保金融体系健康发展重要的一部分。
限制高定价会限制贷款吗
很多人认为,限制高定价,必然会限制贷款的普及范围。这意味着,我们之前享受的普惠金融不再普惠了。
在一些人看来,下调定价上限,则是牺牲“普”寻求“惠”。其实并不是。下调贷款利率上限,并非普惠金融的倒退,只不过是“普”与“惠”的天平发生偏移,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天平的偏移,必然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和洗牌效应,但决定天平转移的驱动力量从来都是实体经济。当限制利率定价利好实体经济时,就会限制利率定价,至于金融机构的利益受损,只要不引发系统性风险,也只会被视作变革的必要成本。
毕竟,金融从属于实体经济,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下调民间借贷利率,一定能换取实体经济更大的利益吗?这个账没人算得清,只能说,相比前几年,下调利率更能利好实体经济的概率在变大。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普惠型小微贷款成为银行业的硬指标,大量低息资金涌入小微贷款市场。可以说,小微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是相对充足的,融资难的问题已明显缓解。
就算小微企业需要借助民间借贷,但是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持续下行,定价利率高于16%的贷款,对小微企业而言算不上支持,更像是饮鸩止渴,与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本意背道而驰,所以高息贷款不要也罢。
从数据中看,2020年第一季度,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在营收中占比仅为10%左右,这意味着,目前这些企业无力负担利率在16%以上的贷款。
因此,下调利率反而是更利于贷款企业。
以4倍为上限合理吗
4倍的上限会促使定价的下调,因此就这项政策而言,有很多人质疑“以4倍为上限”的合理性。为何是一年期LPR的4倍呢,3倍或者5倍不行吗?
此次以4倍为上限,是援引1991 年最高法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要求,而1991年提出的“4倍利率上限”,基本是个拍脑袋的决策。
那为何还要援引一个拍脑袋的决策呢?因为利率上限界定了高利贷的边界,而对高利贷的限制更多的是个社会伦理问题。社会伦理,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初始设定不重要,遵循初始设定才重要。
从历史上看,人们会出于不同的理由来限制高利贷,有的基于宗教教义,有的基于哲学理念,有的则基于社会分配的主流思想。
正如凯恩斯所说:“利息率不会自我调整到最好的水平来符合社会的好处或优势,而是会经常上升到较高的位置,所以明智的政府都会通过法令、习惯甚至道德的制裁来对此进行約束控制。反对高利贷的规定是我们所知道的有记载的最古老的经济实践。”
亚里士多德也曾明确提出“最可憎恨的一种,而且是最有理由被憎恨的,就是高利贷”的理念。某种意义上,对高利贷的限制,是社会大众追求公平与平等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这几年,高利贷、暴力催收之所以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事件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伦理正义,即高利贷是不正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