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年美国对华认知态势舆论观察

2020-12-07 06:00刘新兰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1期

摘要: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与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相叠加,国际舆论呈现复杂态势,中国议题也被推至舆论“前沿”。在美政客借涉华议题拉动选情的背景下,本文力求探讨今年以来美国就疫情应对、经贸领域、地缘政治等问题的对华认知态势,尝试从历史及现实角度探讨其背后原因,并着眼于中美关系的历史唯一性和特殊性,寻找理性看待当前中美关系,避免对美误判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美国大选;新冠疫情对华认知;接触战略

中图分类号:D7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1-0003-02

2020年的美国大选与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叠加,疫情加速推动了美国对华负面情绪,推升了“以竞争为主”的对华政策基调。当前,美国两党与主要媒体就中国议题达成新共识,美积极挑动中美地缘政治竞争、鼓动中美经济“脱钩”、拉拢盟国组建所谓“反华阵营”,将中国议题变为大选之年转移国内矛盾、攻击竞争对手的替罪羊。

1竞争基调下的美国对华认知

面对新冠疫情、经济衰退和种族骚乱等困局,美国战略界、政策界普遍将中国置于对立面,宣告原先以“接触、合作”为主的对华关系模式暂告段落,转而诉诸“以竞争为基调”的对华战略,国际舆论对中美“脱钩”“新冷战”的悲观论述增加。当前,中国议题被打上“政治烙印”:在新冠疫情上,中国被塑造为“责任者”;在科技领域,中国被描述为“竞争者”;在国际秩序上,中国被看作“破坏者”。

1.1借新冠疫情抹黑中国,中国被塑造为全球疫情蔓延“责任者”

新冠疫情暴发为美国大选年操控中国议题提供了更大空间,美反华势力借疫情抛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为其疫情控制不力寻找替罪羊。新冠疫情触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键供应链对中国依赖的担忧,美知名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中美经济关系在新冠疫情之下面临新挑战,“中美经济脱钩论”是美国政府将两国经贸摩擦政治化的产物。有关疫情的争论也蔓延至政治层面,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春岭所指出的,“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在‘疫情大考中得以体现”,“特朗普会充分利用和放大国内国际上对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力衰落的焦虑感,以更激进‘对抗中国姿态动员选票”[1]。

美媒涉华报道与美国政客言论呼应,借疫情指责中国。美国政客及媒体在疫情问题上的负面论调,导致美国公众对华认知的对抗性上升。皮尤研究中心7月30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比例升至73%,达皮尤自2005年开始该调查以来最高水平,比该中心3月发布的前一次调查上升了7%。

1.2在经贸领域打压中国,将中国描述为科技领域的“竞争者”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并升级为全面贸易战,从本质上看,中美贸易战是“中美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科技的较量”[2]。当前,美方已将中国定义为科技领域的“挑战者”“主要竞争对手”,以所谓国家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为借口,将经贸议题政治化,对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以及社交媒体TikTok实施打压,以实现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意图。

美国在本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同时,还对欧洲盟友等施压,欲形成遏制中国的共同阵线。1月6日,欧亚集团发布报告《2020年全球十大风险》,榜单中位列前三的是“谁将统治美国”“中美科技脱钩”和“中美关系恶化”。报告认为,中美科技领域“脱钩”是苏联解体以来对全球化影响最大地缘政治变化,中美“脱钩”将造成难以逆转的商业、经济和文化鸿沟。

1.3加强地缘政治竞争,将中国刻画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

近年,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正如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雅克·戴杰和金骏远在《中国的全球参与:21世纪的合作、竞争与影响力》一书中所言,中国正以一种富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在多领域影响国际事务,成为全球治理主要贡献者。中美影响力长消加大了两国战略互疑,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举措,进一步触发美遏制中国的意图。大选之年,特朗普在政治、经济、种族等多重压力之下,诉诸更激进的对华政策,以向中国转嫁矛盾作为竞选策略。

当前,中美冲突横跨多个地理区域和多个领域,在该背景下,美国积极拉拢第三方国家进入自身联盟体系,加强地缘政治竞争,并进一步组建“反华战线”:一方面借助东海、南海领土争端及中印边境冲突等,拉拢我周边国家;另一方面,欲扩容七国集团、“五眼联盟”等组织,借以遏制中国。

2美当前对华认知的历史现实原因

2.1美对华政策转变经历量变积累

当前,美国战略界、政策界普遍认识到原先以接触、合作为主的对华关系模式告一段落,应对“中国挑战”将是下届美国政府对外政策重中之重。这一从接触到“脱钩”乃至“全面对抗”的转变、从个别议题摩擦到议题相互关联,并非由特定事件引发,而是一系列“结构性变化”累积的结果。在政策层面,美国2017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2018年初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头号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2020年5月发布《对华战略报告》,称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遏制中国。2019年11月,美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发出“中美处于冷战山脚下”警告。2020年以来,美国频繁对中国示强,从驱逐在美中国记者、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到美国务卿蓬佩奥讲话否定中国南海主权主张都不断激化着中美矛盾。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瑞安·哈斯指出,美中政策起草者正面临一方获益则另一方受损的“零和”关系。

2.2涉华议题成大选年美转移国内矛盾工具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美国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口、经济均遭重创。疫情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特朗普执政四年的经济成绩单也化为泡影,加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美国社会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声浪,特朗普的选情变得异常艰难。因此,为吸引选民、转移国内民众对新冠疫情的注意力,中国议题成为2020年美国大选的“前沿”。外界普遍担忧,美国大选年营造的对华强硬论调短期内不会消失。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葛来仪认为,美对华鹰派时代将延续。

2.3美国国内對华“接触政策”失败

接触政策是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提出的与中国建立正常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当时,中美就接触政策达成共识,但却是一种“错位共识”:美国想把中国变成像自己一样的西方式民主社会,而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是富国强兵。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等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的积极评价,美国开始担心中国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这种背景下,中美战略互疑增加,“错位共识”消失,美国政界学界对接触政策的质疑声音增加。美国国务院前高官阿尼娅·曼努埃尔称,美国外交政策机构在对华问题上的坚决转变始于2015年年中。2015年开始,美国内掀起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至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加剧并持续至今,很大程度上宣告新的竞合态势拉开序幕。

3理性看待美当前对华认知

面对美国大选年就涉华议题的舆论逆风,我们应理性应对,避免对美误判:首先,应警惕所谓中美“新冷战”提法,防止引发错误政策导向。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史教授马里奥·德尔佩罗在题为《美中竞争不是一场新冷战,称之为冷战是危险的》的文章中指出,中美不存在完全意识形态对抗,两国因全球化形成高度相互依存关系,中美关系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两国竞争与美苏冷战不能类比。

其次,面对中美关系的悲观论述,应增强辨识力,关注并对外传递政要、学界等对中美关系的积极观点,倡导中美关系领域的理性声音。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研究员何瑞恩在报告《美中关系:探索新平衡》中提出建立中美关系新框架、不应试图建立对抗中国集团等观点;美国时评家法里德·扎卡利亚在文章《新的中国恐慌:为什么美国不应恐惧最大的挑战者》中指出中国并非自由国际秩序破坏者,美应鼓励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大选结果不会扭转美国以竞争为主的对华政策基调:“2020年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圆桌访谈[J].世界知识,2020(16):19-23.

[2]张仁开.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科技中国,2019(8):1-4.

(责编:周安琪)

作者简介:刘新兰(1984—),女,山东淄博人,研究生,中级编辑,研究方向: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