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琼 孟鑫
彬县是陕西省著名的苹果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苹果总面积35万亩,年果实套袋20亿只以上。但是套袋黑点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果品质量,导致果园效益不高。笔者于2018—2019年对龙高镇龙马村、高村,香庙乡下新庄村,北极镇八甲村、曹村,新民镇玉子村、水口镇下长村共7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1 发病情况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各乡普遍发生,程度有所不同。同一地区内,果园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发病最轻的果园发病率为5%~6%,平均发病率为9.8%。袋子质量不同,套袋方法不同,发病程度不同。套价格低廉、通气性差的单层双色袋的果子发病情况重于套价格较高、通气性好的双层三色袋果子。树势衰弱,环剥过重,园内直射光强度大的树,发病重于树势强旺、未环剥的树。果园郁闭,园内湿度大,雨前浇过水的果园,发病稍重。同一地块,套袋时间不同,发病程度也有差别。同一株树,中部发病重于下部和上部。落花后到发病前的喷药质量,药剂种类及剂型组合不同,发病程度不同。其中落花后到发病前,喷质量较好的药剂,如易保、进口甲托、安泰生、多抗霉素等,且次数在4次以上的,发病较轻。
2 病因分析
该病发生与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高温季节4天以上的连阴雨是造成苹果萼洼黑点的直接原因。2019年7月份连降几天雨,造成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普遍发生。
高温高湿,果园郁闭,园内通风透光性差,袋内通气不良、积水,套袋后气温骤然升高,树势衰弱,环剥过重,有机肥缺乏,果实缺钙,树体抗性下降等,是造成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发生的间接因素。
连阴雨是发病的决定因素。果实萼洼处是果皮气孔最密集的地方,与外界气体交换频繁而强烈,同时,由于萼洼处组织细胞脆弱、呼吸强度大等生理特点,比果实其他部位对来自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敏感,特别是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组织缺氧的状态下,气孔周围细胞会出现生理性窒息,导致死亡变黑。而套袋后长期不喷高质量的治疗杀菌剂,类似诱发霉心病的腐生菌类便会在园内大量繁殖,从纸袋孔侵入,在萼洼处的死亡组织上“定居”。只有在多雨的年份,黑点病才会发生,一般有5天以上连雨时,肯定会发生。
3 防治对策
1)适时喷施药剂。在套袋前要喷2次杀菌杀虫剂。具体做法是在谢花后7~10天(5月下旬,春梢生长期)喷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80%大生M-45、农抗120水剂等药剂,杀灭病菌保护叶片、幼果不受侵染,同时加入杀虫剂防治红蜘蛛、蚜虫、小卷叶蛾等害虫的卵或幼虫。6月上中旬套袋前再喷1次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与保护性杀菌剂80%大生M-45混合液。喷药后3天立即套袋,力争在短时间内套完。套袋期间遇雨,必须补喷杀菌剂。但是,套袋前不能施用代森锰锌、退菌特及含铜离子的杀菌剂,以免产生隐性病害。9月下旬脱去内袋,2天后立即喷1次保叶保果药80%大生M-45,防止病菌后期侵染。
2)果面无水时套袋。套袋果黑点病病菌只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侵染。故在6月中旬套袋的最佳时间,要在早晨露水消失后开始套袋,傍晚在露水出现前(日落前)结束套袋,即8:00—11:00和14:00—18:00为适宜作业时间。雨后套袋一定要待叶片、果面上的雨水晒干后进行。操作时要认真扎紧袋口,防止雨水进入。
3)选用优质纸袋。实践表明,日本“小林”袋、台湾“佳田”袋在粘胶质量、下端开口等方面质量较好,同样环境条件下,黑点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在生產中推广应用。
4)郁闭园大改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大改形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随树选形、与四季修剪相结合。要达到的目标是:果园土地覆盖率占75%,行间保持1~1.5 m作业道,株间不相交;每亩枝量6万~7万个,果枝与枝叶比1 ∶ 3~4;树冠透光率15%~20%,叶面积系数2.5~3;百叶鲜重,发育枝120 g以上,叶丛枝90个以上,亩产1 500~2 000 kg,优质果率75%以上,全红果50%以上。在大改形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园因树而异,分类指导,做好间伐、抬干、落头、缩冠、留下垂状结果枝组等工作。
5)合理施肥。测土测叶后制定出最佳施肥方案。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施、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肥。一般盛果期苹果园按产量计算施肥量,每生产100 kg优质果实需纯氮、纯磷、纯钾各1 kg,有机肥150~200 kg。
6)果园种草。应大力推广果园生草,采用全园生草法。
7)做好夏季修剪,排除树盘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