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如玉 王琴 刘浩远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具体措施,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信息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9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推动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小农经营长期占主导地位,且受制因素多,信息化建设给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带来了历史机遇。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功能和特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推动农村市场有序发展。同时,将信息化应用于农业,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对接,转换乡村新旧动能[1],为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创造机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活力,进而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1.2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节约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改变投入的劳动资本比例[2],能够有效协调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要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帮助农户更好地掌握生产知识,使其具备分析市场需求的能力,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1.3 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
过去,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进行简单的农业种植,农产品种类少且优质率较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农村工业化滞后,总体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对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3]。其次,大范围普及农业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产品的交易量并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2.1 农业信息化基礎设施建设不完善
尽管我国鼓励推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并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明显问题,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在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源不足、组织机构不完善。我国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互联网未达到全部覆盖,且存在信号不稳定的问题,使得农户不能及时、全面地接收农业信息。
2.2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虽然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但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主体单一、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偏低以及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当前,我国农业化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中心,其他大多数农业化信息资源平台资源同质化程度高。各部门的独立造成资源流动和共享存在障碍,信息资源的分散提高了信息搜集、加工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4]。并且,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对农业信息的认识不足。
2.3 政府主导作用不强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政府引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个部门机构,但现阶段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政府的统筹规划,各部门协调性差。政府往往只以一个投资者的身份进行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重心有所偏离,导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良[5]。并且,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得农业信息化市场的管理缺乏法律规制,网络发布的信息不乏虚假信息,农民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准确的农业信息,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影响了农民的生产销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4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劳动力结构存在突出的老龄化、女性化问题。留守人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低下,一方面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对农业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掌握不精。基层农业服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来源分散。从业人员对信息化和农业生产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增加了推广难度,效果不理想[6]。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尽可能解决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互联网覆盖全村,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大数据库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发展。
3.2 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备。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应鼓励相关部门开发多元化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主体,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多渠道吸收意见和建议,采用灵活的方法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方式。此外,针对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不够广泛的问题,可以通过丰富农业信息服務内容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在农村地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好农业信息技术的示范引领作用。
3.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有效引导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应始终坚持主导地位,加强对各部门的统一规划,健全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体系。要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从宏观方面把控,针对各部门工作不能有效协调的问题,建立一个集中化、协调化领导的农业信息机构,积极发挥组织优势与职能作用。针对改善网络发布信息的不良环境,制定和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完善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为实现正确引导,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3.4 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有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需要以掌握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作支撑。同时,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要对相关政策有更高的认知,在实际工作中带领农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各地区应通过优厚待遇和激励机制引进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重视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相关专业的高校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工作,为行业储备人才,以更好地提升农民的总体素质;建立培训体系,保障农民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农业信息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沈能,赵增耀,周晶晶.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4(5):83-95.
[2]娄丽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5):31-33.
[3]张斌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4):134+137.
[4]张翊.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7 (6):9-11.
[5]许丹丹.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挥发展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92-94.
[6]王枫.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农业信息化产业困境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