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琪
摘要:萨提亚沟通模式,是一种注重表里如一,强调自我尊严的沟通方式。孔子,即孔丘,是中国人的”伟大导师”。这一位伟大的导师,培养出了七十二位贤人,其中最著名的为这七十二贤人中“孔门四科”的十人。孔子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如此多优秀的弟子,与他的教学方式分不开。《论语》是了解孔子教学方式最好的一部著作。看似萨提亚沟通模式与《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并无关联,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就是——沟通。将萨提亚沟通模式这个西方理论,与《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可以为当代的教学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萨提亚沟通模式;《论语》;教学方式;当代教学价值
孔子被尊称为素王(素王,无冕之王之意)。自春秋末期至今的两千多年里,不管是在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眼里还是在平民百姓心中,孔子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在中国人心目中,孔子是解开心灵之密的钥匙。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的第一人,座下弟子贤者有七十二人。“孔子对待弟子们是严肃中饱含温柔,严厉中蕴含亲切,比如孔子评价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并非在批评宰予,而是遗憾和痛惜宰予身体的虚弱,阐发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想要了解孔子的教学方式,《论语》无疑是最好的一部著作。《论语》中所体现教学方式主要有:因材施教、给学生以尊重、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融情于教、重视调节课堂气氛。这些教学方式,就算在当今的教育中同样具有研究价值。萨提亚模式(TheSatirModel)是由美国家庭治疗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创建的,秉承“人可以持续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萨提亚沟通模式,秉承的是平等、注重自我尊严,并且认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做到表里如一。即语言与整个身体的态势语言是一致的,并且内心是和谐、平静、高自我价值的。情感与言语一致,同时行为也一致,生理、心理都是健康的。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对话的方式,在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语言交流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萨提亚沟通模式,通过治疗师与治疗者之间的对话,让治疗者向着更好、更积极、更高自我价值的状态发展。基于萨提亚沟通模式,总结、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从而可以充分挖掘孔子教学方式的当代教学价值。
一、萨提亚沟通模式
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基本三角关系是:自我、情境、他人,沟通的对象是个人和家庭。萨提亚将沟通的方式做了总结,大概有如下五种:巴结、指责、明智、打岔、表里如一。在这些方式中,巴结、指责、明智、打岔都是忽视自我、贬低自我,是不提倡的,只有表里如一这种模式是注重自我尊严的,是同时考虑到了自我、他人和环境的沟通方式,是最可取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学习萨提亚沟通模式,然后将这种沟通方式运用到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以此来改善与亲朋好友的关系,营建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朋友和同事关系;学习与人沟通中如何清晰而坦诚地表达自己:学会在无法改变外部客观环境时,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还会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失望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家”,我们常说的“家国天下”,也是把“家”放在首位,只有把小家营造好了,做到了“家和”,才有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保家卫国,乃至号令天下。萨提亚理论虽然是有西方人提出来的,但是因为人性在最根本上是具有共通性的,所以它同样适用于中国家庭。现在教育观中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二者是融为一体的。《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个人成长,比如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提到了家庭,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修身、齐家之后,自然可以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借助萨提亚沟通模式,探讨《论语》中孔子教学方式的当代教学价值,对老师、学生,都是裨益良多。
二、《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
孔子是公认的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各国所有的思想家里,孔子非常特别,因为他的理论从来不会故弄玄虚,他的理论都是平易近人,妇孺皆可说出口。众所周知,根据《史记》里的相关记载,我们知道孔子一生教导弟子超过三千人,虽然这三千多人的姓名、出身我们已无从查证。据查证有关史料,我们可知名字的弟子有109人。就是109人,或许大多数人都不能一一道出。大众更为熟悉的应该是孔门中的七十二贤人,还有这七十二贤人中的十个佼佼者,也就是非常著名的“孔门四科”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如何培养出这些优秀学生的?我们不妨读读《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从中我们能窥知一二,略略探知一下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一)“知”弟子、智力区分弟子、针对不同弟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方式
每位老師心中或许都有一个终极理想,就是因材施教。但在今天,我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有统一的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要实现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实非易事。但是,我们做不到的,孔子做到了。这也是孔子最有特点的一种教育方式。所谓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各个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曾经说过不要担心别人不够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别人。这句话真是表现了在教育中做到知人何其重要,也正因此,孔子才会了解每一个弟子,尽己所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特长,助其成才。充分“知”自己的学生,是因材施教非常重要的一点。例如,“仁”是处于孔子思想中主体地位的思想,《论语》中孔子有很多弟子问他什么是“仁”,同一个问题,孔子给不同的弟子的答案却不同,正是因为孔子“知”自己的学生,才会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来回答他们这个问题。孔子经常可以用非常精确的语言去评价自己的弟子,把弟子的优点、缺点或独特的特点说出来,这也是孔子“知”学生的表现。举例来说,孔子对自己的几个弟子就有非常精辟的评价,他说高柴生性愚笨,曾参反应迟钝,子张性格偏激,子路为人鲁莽。在现代教育理念里,反对老师对学生进行优劣之分。我们不否认,学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不过不同的学生确实在智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孔子就对自己弟子的智力进行了高低划分,这也是为了因材施教。根据《论语》记载,我们可知颜回可以做到“闻一知十”,而子贡只能做到“闻一知二”,由此可见孔子弟子在智商上也表现的大不相同。因此,孔子对于上、中智力以上的,会给他讲解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智力下的学生就给他们讲解一些比较简单,或者与他们智力相符的知识。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上独立的个体,在孔子看来他的每一个弟子都是独具个性的,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了解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采取适合他的方法。《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冉有和子路问了孔子同一件事,即有人说应该去做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而孔子给他们俩人的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孔子是这样回答子路的:你的父亲和哥哥俱在世,你怎么可以不和他们沟通,就擅自行动?孔子对冉有是这样说的:做就行了。为何两个人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予的答案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冉有和子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冉求生性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胆大有之但是做事不够谨慎,所以要对他有所约束。
(二)尊重、真诚关怀弟子的教学方式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大概是彼此尊重,彼此惦念。身为老师不可高高在上,身为学生也不可唯老师是从。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彼此尊重,并且能够做到彼此真诚关怀。《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冉伯牛害病,孔子去看望他的时候,从窗外与之握手。孔子为什么不进屋,而要从窗外与冉伯牛握手呢?原来冉伯牛生的是恶疾,不愿意跟人见面,孔子才这样做。这样做,既能表达自己对弟子的关怀,同样又维护了生病弟子的尊严。正是因为孔子尊重自己的学生,才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的身份而对生病的冉伯牛避而远之。自古以来,尊重都是相互的。孔子尊重学生,弟子也尊重孔子。“孔里”这个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在他的墓旁结庐而居,给他守丧三年。三年后,弟子们相继离开。但有一个学生一直不肯离开,就是子贡,他为孔子守墓六年后才离开。受到子贡尊师行为的影响,其他很多子弟,不乏与孔子毫无关联的鲁国人,也都到孔子墓旁为他守墓。孔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且知错能改。譬如,孔子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弟子,年龄比孔子小了三十九岁,而且相貌丑陋。他一开始拜在孔子门下时,孔子嫌弃他长相丑陋,而认为此人并无才能。后来,子游(孔子弟子)在武城做官时,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能人。子游告诉他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很不错,做事踏实,从来不会偷奸取滑。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澹台灭明后来在南方居然很好地弘扬了儒家学说,在当地成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后来曾说:我以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来识人,错看了宰予:我以貌取人,错看了子羽。孔子就是这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会和弟子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都能够做到尊重并且彼此真诚,师生时间的关系就不止局限于师生。感情升华的同时,会让“教”与“学”变得更加轻松。
(三)“非常师生”——投入情感的教学方式
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学校——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就是无论孔子对弟子如何,哪怕讽刺、贬斥,弟子们都不记仇。这就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非常师生情,也就是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在弟子们眼里,孔子不仅仅是他们的恩师,更把他视为父亲。颜回去世后,孔子想像埋葬他的儿子那样埋葬颜回,遭到了弟子们的反对。这时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对待,但是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不是我不想,而是弟子们不让啊。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和颜回之间感情之深厚。《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做事才能四处融达。孔子回答说,说话要言出必行,做事要醇厚恭良,如此这般,就算在荒蛮之地,也屡试不爽。如果说话出尔反尔,做事投机取巧,就算是在乡里乡间,也难以站稳脚跟。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忠厚笃信”这四个字。站立时,好像这四个字就在眼前;坐车时,好像这几个字刻在车子上。只要做到这样,事事处处都能行得通。子张于是把这几个字写在自己的衣带上。子张此举,也是出于对自己老师的崇拜。归根到底,也是由于孔子在平时教育学生时所投入的情感,子张才会如此。这也是孔子与子张之间的非常师生情。
(四)重视教学氛围——用音乐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
孔子非常善于营造课堂气氛,讲课方式充满着给人自由洒脱之感,同时由充满了浪漫情怀。孔子在他家的院子里用土造了一个坛子,在坛前种了一棵杏树。孔子就在自己家中这棵杏树下,一般弹琴一边授课。音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孔子本身就是非常喜爱音乐的,孔子还给《诗经》三百零五篇全部谱了曲,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孔子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孔子和弟子冉有、公西华、子路、曾皙这四个弟子席地而坐,畅谈人生理想,畅谈过程中,曾皙一直在旁边弹琴奏乐。冉有、公西华、子路三人分别说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孔子听了都不满意,只有曾皙说的孔子很赞成。曾皙是这样说的:春末之际,身着春装,约上五六好友,带上六七小娃,一起到舞雩台感受春光明媚、春风拂面,然后再欢歌而归。孔子这种弹琴奏乐、吟诗颂歌的教学方式,师生畅谈的教学环境,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拜他为师。而他的弟子又把孔子的治学、为人、处世思想传播到各地,儒家学派因此而成。
《论语》中所体现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以谈话的方式显现出来的,大都是问答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对话式教学。孔子具有高超的对话艺术,才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培养出了春秋时期一群优秀的学生。
三、基于萨提亚沟通模式《论语》中孔子教学方式的当代教学价值
萨提亚沟通模式讲求表里一致、以人为本、高自尊,心理治疗师在与治疗者沟通的时候会注重治疗的氛围,同时也会投入自己的情感。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的心理治疗师是一个帮助别人的职业,帮助别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并重塑他们的家庭关系。心理治疗师在与治疗者沟通的时候,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为主。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同样是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并充分尊重自己的弟子,让弟子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特长。众人周知,《论语》以对话形式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孔子在进行教学时也是采用对话的方式,孔子具有高超的对话艺术。《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方式,如果在当代教学中,在运用孔子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融入萨提亚沟通模式,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也会让孔子的教学方式得到更好地发扬。
(一)注重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萨提亚沟通模式中,治疗师很注重语言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萨提亚沟通模式中的改变,其中有一点就是传播希望。治疗师再传达希望时,希望可以帮助治疗者摆脱这样的态度:“唉,这个习惯已经伴随我30年了,改变是没有用的,而且我根本做不到。”治疗师希望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说:“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我肯定会找到这种方法的。”与其说“我不喜欢孤独,我想摆脱它”,不如说“我要去学习一门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课程,我还想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人”,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后面一句充满了正能量,更加的积极乐观,可以带给我们更好的结果。孔子在教授弟子时,是非常重视语言的艺术的,甚至孔子具有高妙的语言艺术。比如,通过《论语》我们知道孔子在教授时甚至会用到反问这种修辞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有孔子的提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十分精妙的。孔子的提问一般都是一问一答的方式,有时候问了问题不需要弟子回答,而是让他们私下思考,形成一种余音绕梁、余音袅袅、回思无穷的情境。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形成了孔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萨提亚沟通模式中语言的运用的技巧,以及孔子在授课时的语言使用技巧,如此,一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建立起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趣,同时还能提升交往教学。“教学就是交往,即季亚琴科认为的教学这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或教學是交往的特殊变体。”对于师生关系来说,语言起到了信息传递、思想交汇、意义表达、丰富生命、文化构建的作用,另外,也可以把师生之间的交往看成是语言的过程。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语言的使用,可以让老师将自己所讲授课程的内容,老师自己的思想,以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避免以前教学中的灌输和填鸭等方式。
(二)注重因材施教贯彻以人为本
萨提亚沟通模式,非常注重个体,看个体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其生产状态是怎样的。是巴结、指责、明智、打岔还是表里如一,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治疗。萨提亚沟通模式主要是以家庭治疗为主,但是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也是根据各自家庭存在的问题而专门设计治疗的方案。因为每个家庭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夫妻问题,有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问题,要依据实际状况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还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人。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观察弟子的言行,对弟子做到全面了解,然后再根据不同弟子的个性、品行、智力等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因此有很多關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教育的经典案例。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这种教学理念,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好地贯彻了人本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主义的实现,其关键在于要注重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对新一代的培养。所以,教育必须要做到人本思想,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如今,我们都是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了老师们因材施教。不过,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微信、微博等通讯信息如此发达,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代化信息手段,尽量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虽说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却也能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同时,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发现他们有思想问题时要第一时间进行纠正,更好地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道,要在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甚或是高等教育,都要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贯彻好立德树人这个目标,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可见,如今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将文化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课程思政。孔子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弟子们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师长,要谨慎言行,要诚实可信,要有博爱之心,要亲近仁德之人。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学生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生命的根本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和考试。“人是一个生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享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只有做好因材施教,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教育。
(三)让尊重与真诚的关怀洒满每一个课堂
萨提亚沟通模式,是一种注重表里如一,强调自我尊严的沟通方式。当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真诚的。曾有一个例子,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不知怎样从家庭的困惑、痛苦和挣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和她自己的母亲有关的伤痛的经历。她对萨提亚提了一个问题:“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生命根本是毫无道理的!生命的终极意义究竟为何?”萨提亚为她写了一首诗:《我就是我》。萨提亚在这首诗里,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每个与众不同的生命,赞美你的身体,赞美你的思想,赞美你的感受,你的成功与失败。即使你不了解自己的全部,也要爱自己。接受那些适合自己的,摒弃那些与自己无关的。另外,萨提亚也特别指出了个体间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在个体间的交往应该是坦诚的,开放的,真诚的,是健康的。孔子对待自己的每个弟子,自然都是尊重并且真诚的。比如樊迟,樊迟曾经想转专业,想要学农,孔子颇有些不满。但是樊迟其实是很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有一次,樊迟陪同孔子出游,路上樊迟向孔子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崇尚道德,清除邪念,辨别疑惑?孔子听后,马上回到“问得好”。然后循循善诱地解释道,先做事,再享受,这不就是崇尚道德吗?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短处,这不就是消除邪念吗?忍不住一时的气愤,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牵连到家人,这不就是迷惑吗?孔子就是这样对弟子持尊重之心,尊重樊迟,才不会因为曾经对他的不满,戴有色眼镜看他,而是会认真回答他的问题,并且对他进行了夸赞。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中,老师也应当充分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有高高在上之感,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不是只有学生尊重老师才是天经地义,老师对学生也要秉持尊重之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意味着在最基本意义上肯定人的绝对价值,而且意味着教育是面向生命,面向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旨归。”如今,老师侮辱、暴打学生的事件屡屡见于网络、电视新闻之中,细追之下,真是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我们一直提倡尊敬师长,但其实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老师师德的一种体现,更是老师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的涵养。孔子说过,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给予学生足够尊重时,也要满怀真心地给予学生关怀。因为,教育应该是怀着一个赤城之心,一种对教育的情怀,一颗爱孩子的心,去与年轻的心灵沟通。学校的教育,有了足够的尊重,有了真诚的关怀,才会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老师才会尽心地教,学生才会尽力地学。
(四)“有情”的师生关系
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的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治疗者投入感情。治疗师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助人的工作,他们的职业以及工作性质就决定其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较为严格的情绪要求,更加需要不断地根据治疗情境以及来访者进行情绪的调整和表现。所以,治疗师和治疗者之间的也是一种“有情”的治疗方式。孔子与其弟子之间亦是如此,也是“有情”的师生关系。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正是因为有情,才会在颜渊死之时情不自禁地悲声痛哭。就算是和孔子相爱相杀的子路也是如此,孔子曾经在仕途不顺之时,曾经萌生了归隐乡间的想法,他说:我的主张难以推行,我想乘坐木舟漂流于海外。我想肯跟我一起的,大概只有仲由一人。因为孔子是一个感情丰富之人,才会说出如此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之话来。如今,我们的课堂,我们师生之间也需要这种“有情”的关系,老师不只是只会讲课的冰冷的“传输器”,学生也不只是只会听老师讲课的“接收器”。现在我们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仿佛隔着一个巨大的屏障。虽同处一个教室,却是独立的两个群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老师讲得信马由缰,学生心飞天外。老师和学生之间最佳的的关系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老师和学生之间,说话不必欲言又止;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成就。有情谊的师生关系,才会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五)摒弃古板和严肃,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氛围
《辞海》中对氛围的解释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无论是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的治疗师,还是孔子,在治疗和教学的时候都非常重视治疗和教学的氛围。治疗师在治疗的时候,会让治疗者处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保持身体和心灵的绝对放松,同时播放着舒缓、轻松的音乐,让治疗者完全放松下来。“音乐就像直立行走和语言功能一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类特有的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能力,它出现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历史过程中,并在恶劣环境中和人们的生活一起息息相关的存留下来。”与此相关,在孔子的课堂上,学生是可以带乐器而来的,别的学生在谈论问题的时候,没被问到的学生还可以弹奏音乐。而且孔子在授课的时候,还专门有一门课就是弹拨乐。孔子和学生的身边一直飘扬着优美悦耳的乐声,即使是在他们游走各国的时候,就算是在食不果腹衣不蔽寒的时候,甚至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孔子都不曾放弃音乐。这不仅因为孔子热爱音乐,更因为孔子注重、看重授课的氛围。孔子是圣人,人人都称他为“至圣”,但他并不古板、严肃,他的课堂氛围轻松、有声有色,师生在谈笑问就有所得。我们现在的课堂,就是缺少这种氛围。如果我们在上课的过程当中,一直有轻柔美好的音乐相伴,说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呢。当然,上课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有人弹奏音乐,或者一直播放音乐。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一首歌曲,让大家通过音乐重新集中注意力。就像我们在看一些电视节目的时候,譬如访谈类的节目,如果节目从始至终都是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会让人觉得很枯燥、无趣。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适当的音乐,效果就会很好。除了音乐之外,老师本身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也很重要。孔子其实也是一位很幽默的老师,有一次他和学说聊天时说道,如果能挣到大钱,我甚至可以去给别人牵马赶车:如果不能挣到大钱,我就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吧。孔子也常常和弟子们开玩笑,孔子在和弟子游走各国时,有一次在一个村庄被村人认成是欺负村民的坏人,遭到官兵的围堵。后来孔子比颜回先逃了出来,孔子就和颜回开玩笑说以为颜回死了。颜回笑回说,老师没死,我哪敢死。由此可见,孔子与弟子之间的相处也是非常幽默诙谐、轻松自在的。其实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的老师,可以把枯燥的学问转化为有趣的知识。摒弃了古板和严肃,我们依然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有声有色的课堂才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
四、结语
维吉尼亚·萨提亚被《人类行为杂志》称赞是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也是20世纪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治疗师之一,西方世界评选出了十位最受欢迎的治疗师,萨提亚位居其列,且是为唯一一位女性。由萨提亚提出的沟通模式,拯救了很多濒临崩溃的个人和家庭,她用这种沟通模式讓很多人重拾自信,重建自我价值,学会高自尊的沟通。将这样一个西方的理论与《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学方式相融合,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其实萨提亚沟通模式,与《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都告诉我们要注重沟通,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的教学方式:“知”弟子、智力区分弟子、针对不同弟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尊重、真诚关怀弟子的教学方式,“非常师生”——投入情感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氛围——用音乐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等,都是通过有效的沟通体现出来的。在我们当代的课堂上,在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今天,这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良性的沟通,充分吸收、借鉴孔子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注重语言的运用.重视每一个学生,与学生间互相尊重,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氛围。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孔子。我们也可以培养出七十二贤者,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