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上起来“套路很深”,最典型的就是课堂结束前进行阅读推荐。临下课时,老师抛出课件,亮出经典用语“课后,你们应该读这些书”。
看起来,这样做的确没错。
其一,这些书确实和上课讲的内容、和教的知识、和需要发展的能力有关。
其二,这些书经由教师推荐,不说好不好,至少不会太差,能确保“正能量”。
其三,这样的推荐符合教材“读一篇,带一组,课后读多本”的总体思想。
于是,这样的套路一下子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江南北。大家都这样说,也都认可这样说的人和课。
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么说,真的有用吗?很少有人去关心:这样的推荐,学生读了吗?很少有人去检查:真的有读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也许你会惊诧,难道还需要顾及效果?推荐,就是尽力而为,鼓励阅读,仅是功德而已,“读了么”“读得如何”真的不是我需要去理会的。
这样的观念,大错特错。
课堂中的推荐,即便是在结束前抛出,也属于一种学习任务,最起码是“课后拓展的学习任务”。既然是任务,就要执行,执行之后,就
要檢验。否则,学生就会有错觉——老师布置任务,是可以理会,也可以不顾及的。有任务,无检验,学习成了“走过场”。
不过,即便现状如此,教师依然固执地、反复地、理直气壮地说着这句话。是呀,让孩子读书,谁能说有问题呢?
有一次,还真遇到了问题。
依照惯例,下课前,老师开始整组推荐阅读书目。正说着,一个学生大声说:“这些书在哪里买?”老师听见了,但也许因为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买,便没有回答,继续推荐。下课铃声响起,这位学生大声提醒:“老师下课了。”谁都听见了铃声,但老师停不下来,因为还有一些话没有交代:“回去后,读这些书,把书里的故事说给家里人听。”没想到这位学生又说:“我家只有奶奶,奶奶不喜欢听故事。”老师无法回复,幸好该说的话说完了,于是直接说出最后一句话:“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如释重负。
聚焦这有趣的“三句话”,句句击中要害。
一是问书在哪里买。
老师从来没有想过,推荐书,还要告知如何获取。
可能你会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可以采购,新华
书店可以购买。这的确是获取的途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留给学生去新华书店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去购买书籍?把这些事情全部交由父母去做,父母会感到厌烦。
获取的途径不明晰,这些书的推荐就打了水漂。所以,第一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已经直击要害。
二是提示下课。
下课,在学生心里是一件大事。其实,这也应嵌入教师的意识里。学生说出来,就是
一种友善的提示——时间到,请结束吧。这个时候,即便教师坚持往下讲,学生也没有在听,因为他们的心已经飞到课外了。智慧的教师,不应该再多说什么了,多说无益,讲了也白讲。
与其刹不住车,坚持往下讲,不如提早规划好时间,安排好教学内容,在下课前戛然而止。
三是明确告知“奶奶不会听”。
这里的奶奶可以被看作家人、父母的代表,也就是亲子阅读的另一方力量。
这个问题让教师明确了一个现状——亲子共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畅。
教材中专门开设了“和大人一起读”的亲子共读板块。对该板块的教学,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大人应该和孩子一起读。我们很自然地给大人们很多指导,让其“这样和
孩子一起读”“那样让孩子读得更好”。但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调研的对象都是“优秀家庭”,而正是这些家庭中,好多的“大人”都是不听话的;最听话的,恰是孩子。当孩子回家,提出要和大人一起读时,我们的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了温馨的画面?但实际中遇到更多的是:大人没有空,大人不爱读,大人根本不按照你教的方法指导孩子读……因此,教师如果想当然地觉得只要布置“和大人一起读”,大人就会参与,那就错了。
一个想得到答案的推测是——不爱阅读的孩子,基本上也生活在一个和书本绝缘的家庭中。学生的今天,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
说这三句话的,是一个就读于启智学校的特殊学生,这节课是送教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的语文课。这个答案是否让人不敢相信?其实,它应该更多地引发我们去思考:难道,只有当物理的智力出现问题时,才能激活出最真诚的人性?为什么回到我们熟悉的普通教育系统中,这样的话几乎就听不见?太机巧、聪慧的课堂,为什么少了一份真诚?
往日里,我们会发现——当老师抛出“推荐阅读书目”时,学生不反对,同时很温顺地承诺“好好配合”。因为只有这样,老师才有可能满心欢喜、“放心”地下课。至于说未来会不会真的去读,大多学生心里是有数的——这是一张空头支票。沉默与承诺,只为了下课。
的确,语文学习的问题都在阅读上,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让学生大量阅读,没错!但如今,教师的教学成了问题,不能将“救命稻草”悬挂在漫无边际、无法检测的“推荐阅读”上。不少教师单篇课文都教不好,却热衷于在课外拓展上做花样。文本不会分析,课堂不会设计,面对学生无法开展教学,拓展做得再花哨,也只能迎来一种结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教语文,我的建议是,优先练好基本功——解读、设计、执行。教好每一篇再说。不要急着做推荐,不要醉心于套路,不要无限期待家长配合。教师上好课,学生爱上语文,之后让其做什么,都是快乐的。
(作者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