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启共编、共演、共赏的言语探索之旅,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共编,让“剧情”跌宕起伏,让人物对话突出文本主旨,让动作、神态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共演,精准拿捏角色言语,恰当表现体态言语,巧妙点亮场景言语。共赏,品味语言结构之精巧,品味遣词造句之精彩,品味创作手法之精髓。
关键词:共编 共演 共赏 言语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培育农村小学生言语自信的实践研究”(编号:18A10J1LYG2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持续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本文以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中的言语实践“共编”“共演”“共赏”为例,阐释提升学生言语能力的一种探索。
一、 共编:言语的深度揣摩
共编,是指言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讨论、交流,开展“文本→剧本”的言语实践,让学生经历对文本的再认识、再加工、再处理、再创新,实现对言语的深度揣摩。
(一) 让“剧情”跌宕起伏
文如看山喜不平,剧本更是如此。一个好的剧本往往是矛盾的统一体,即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冲突”,使剧情发展跌宕起伏,吊足观众胃口,引发其强烈的追剧兴趣。
在《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导学问题“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想象一下故事人物楚人、揭穿者、观众三者在揭穿‘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吗?”引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推敲情节,凸显矛盾。学生很快就对文本进行充实,给出了自己的描述:“楚人一开始骄傲狂放,声音能穿透整条大街;被质疑后陷入尴尬境地,便灰溜溜地离开了。”“揭穿者从一开始的好奇、沉思,到经历了一番纠结后站出来质疑,言语平和而又自信。”“观众被吆喝声吸引,一拥而上,有不少都想掏银子买楚人的矛和盾了,听了揭穿者一番言语后,个个幡然醒悟,纷纷散开了。”
需要指出的是,剧情的跌宕起伏虽然很重要,但不可虚张声势、牵强附会、弄巧成拙。正如于永正所言,“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方得自然。
(二) 让人物对话突出文本主旨
老舍先生有言:剧本是对话的艺术。和一般课文的体裁不同,剧本独成一体,其最大特征是通过人物对话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其中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有深意,即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要为文本主旨服务,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和学生一起编《自相矛盾》中楚人狼狈收场这一幕,笔者先后设计了三个导学问题:一是“楚人自卖自夸、自相矛盾的叫卖被揭穿后,他会怎么说?”二是“揭穿真相的人会怎么说?围观的人又会怎么说?”三是“这些人物的语言和这则寓言的主旨有怎样的关系?”設计三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寓言的主旨,有目的地创编语言,并推敲、评价对人物语言的设计是否妥当、是否精彩。心中有了这把尺子,学生在设计人物台词时,就会有的放矢,能根据人物身份,大胆、个性地设计人物语言,进而以不同人物的语言为点,“多点包抄”,体现主旨。比如,在分析揭穿者和楚人的对话时,就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揭穿者设计了语言:“你把你的矛和盾都夸得如此好,但我看出问题了。如果你的矛能够刺穿你的盾,那就说明你的盾不是最坚固的;如果你的盾什么都穿不透,那么你的矛就不是最锐利的。”从这段对话设计就能看出,学生的言语已经指向了文本的主旨: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海口,自相矛盾。
(三) 让动作、神态描写符合人物性格
剧本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精准描写,以使人物的语言更有张力,让剧情演绎更为生动。在《自相矛盾》的编剧教学中,针对“楚人拿矛自吹自擂”这一场景中楚人的动作、神态,笔者要求学生遵循“言行一致、相得益彰”的原则,再现楚人自卖自夸时的动作和神态,并提出一定要让人物的神态符合其性格的要求。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对楚人自卖自夸时的动作和神态做了个性化设计。有的说:“楚人绕场走着,一边高高地晃着自己的矛,洋洋得意地叫卖着。”有的说:“楚人用矛连敲三下手中的盾,发出清脆的响声,口吐莲花般地叫卖着。”有的说:“楚人见人不相信,向掌心吐了一撮口水,拿起一支矛耍了起来。”学生在设计人物动作和神态时,难免存在言行分家、生搬硬套等现象。但无须担心,言语实践本来就一个容错纠错、渐行渐至的成长过程。我们应该像魏书生那样“用放大镜在字里行间找亮点”,增强学生编创的自信。假以时日,学生定会在反复练习中养成“言行和合”的能力。
二、 共演:言语的个性表达
共演,是指在言语教学中,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表演进行言语实践,让原本安静地躺在纸面上的文字动起来,让文字通过角色的一颦一笑、一字一腔,传递出所指。
(一) 精准拿捏角色言语
角色是表达的主体。从言语实践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走进各种情境,通过所扮演的角色,传递角色语言,培养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既符合言语习得规律,又符合小学生是“天生表演家”的天性。
《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表演围观者现场反应的情节时,笔者提供了小伙子、老先生、士兵三个角色,让学生先为不同的人物身份设计恰当的台词,然后在表演中准确表达。学生揣摩角色语言时,笔者提醒他们:“人物身份不同,表达方式就不同,为不同人物设计的语言,要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此为线,学生为小伙子设计的语言为“别在这儿糊弄人了,快点闪开,要不然,见你一回,打你一回”,设计的动作为“拎起楚人的衣领”;为老先生设计的语言为“年轻人,干点什么不好,非要在这儿骗人”,设计的动作为“拍了拍楚人肩膀”;为士兵设计的语言为“立马收摊走人,要不我们官府见”,设计的动作为“抢过楚人的矛和盾、厉声喝道”。
从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把人物身份与人物的语言表达匹配起来,人物形象就各有千秋、栩栩如生。通过持续的言语实践,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交际中就会知道什么身份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二) 恰当表现体态言语
体态是流动的语言,是表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他表达方式无法替代的。鲁迅先生只用一个“大”字形容阿长睡觉,就让读者形象直观地看到了阿长的“粗俗”;林冲只一个“下首坐了”的动作,就体现出了他的谦卑有礼。一个恰如其分的动作,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仍以指导学生表演围观者现场反应的场景为例,笔者让学生先后为小伙子、老先生、士兵设计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让人物动作服务于人物性格和文本主旨。于是,学生将小伙子的动作细化为“走上前去,拎起楚人的衣领,指着楚人的鼻尖”,体现出他的年轻气盛;将老先生的動作细化为“轻轻拍了拍楚人肩膀,并体贴地走过来,颤巍巍地帮助楚人收拾行李,语重心长地劝他早点离开”,体现出长者的和蔼、包容与温和;将士兵的动作细化为“二话不说,一步冲上前来,抢过楚人的矛和盾,砸在地上,厉声训斥”,体现出士兵的简单和粗暴。学生在表演中准确拿捏人物动作,灵活运用体态语言,让动作与语言形成有效匹配,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楚人夸口被戳穿的后果和窘态。
(三) 巧妙点亮场景言语
场景中的每个道具都传递着一定的言语信息。如在京剧表演中,表演者挥动一支马鞭,就意味着策马前行;脸谱的不同颜色,传递着不同人物的身份信息。教学表演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完全还原剧情所需要的全部场景,但可以提醒他们关注场景语言,让细节为表演助力。
在《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通过投影楚国城门的图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精心设计形态各异的头饰和服饰区别人物各自的身份,通过剪硬纸画模拟矛和盾。“楚国城门”“楚国头饰”“楚国服饰”“楚国矛和盾”等必要的场景言语,无声胜有声,带着师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传递能够代表楚国的言语信息。
三、 共赏:言语的深层品味
一个人语言赏析水平的深与浅,直接反映其言语能力的高与低。共赏,就是在言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度揣摩语言,赏析作品的精到之处,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破译言语表达密码。
(一) 品味言语结构之精巧
小学生对于编剧和表演经验的获得,很大程度来自于模仿,而现有教材中的课文编排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多渠道、多平台地展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品味剧本特点,品味文本言语结构之精巧,积累编剧、表演知识,习得编剧、表演能力。
《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围观者的表现,选取了“老先生”这一角色的前后两种言语表现:
老先生(被阵阵叫好声吸引过来,挤进围观人群。手捋胡须,听了一会,赞许)毕竟是家传绝技,做工就是不一样,好兵器——好兵器啊!
老先生(气得浑身颤抖)你说你年纪轻轻,干什么不好?竟设局骗人,这矛和盾要是用在战场上,不是害人吗?
笔者启发学生:“老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样前后矛盾的情节设计,你们觉得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你们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样的共赏,目标很明确:引导学生从好的作品中领会剧本结构安排的巧妙。共赏过程中,学生发现,老先生从认可到发怒,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老先生认清了楚人的真面目;这样的矛盾反转,促成了剧情反转,触击人心。当学生经历多次这样的熏陶,他们对剧情结构的设计便能做到心中有数,会依葫芦画瓢,让自己的创编、表演“有几分像”。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经验越来越成熟,学生的创编能力、表演能力、赏析能力会越来越强。
(二) 品味遣词造句之精彩
小学生喜欢看电影、动画、短视频,其中不乏精彩表达,但它们并没有助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赏后工作不到位,“只见花红,却不知为何这样红”。教师要充分利用一篇篇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深度剖析,让学生感受优秀作品用词、造句之精彩,表达效果之显著。
《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一份学生优秀剧本,与学生共同品味其中表达的精彩之处。剧本片段如下:
楚人(连忙跪下磕头求饶,哭腔)军爷,你就饶了小的吧,小的只想弄点小钱养家糊口,这次就饶了我吧!
军官(大声呵诉)什么,难道你还想有下一次?
楚人(连忙摆手)不敢,不敢,小的一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军官(没收楚人的矛和盾)看在你上有老、下有小的份上,这次就放过你,下不为例!
楚人(连忙爬起)小的一定!小的一定!
(楚人钻出人群逃走了。)
交流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读,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然后思考括号中的描写能不能省去,说说自己的理由。讨论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纷纷发表看法,指出作品台词精炼、时代感强、符合人物身份、动作自然等特点,剖析得有理有据。能从优秀作品中感受到这些精彩之处,就说明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了这样的积淀,他们在今后的创编当中也定会以“经典”为蓝本,去“临帖”,久而久之,便能妥帖地用好一字一词,写出有模有样的剧本。
(三) 品味创作手法之精髓
文章不厌百回改,优秀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课堂上组织学生赏析典型案例,明确什么是好的剧本,什么是好的创作手法、好在哪里,这些属于示范性引领。有了这样的引领,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剧本时,无论是在编创环节还是表演环节,都会心中有数、手中有法,能对自己的“初成品”进行建设性修改,使自己的编创能力、表演能力获得质的提升。笔者选取了一份学生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剧本,让他们做对比。剧本片段如下:
修改前:
楚人(手举一支矛,大声吆喝)大家听着,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没有什么东西戳不破的,快来买啊!
修改后:
楚人(光着上半身,手中晃着一支长矛,大声吆喝)睢一瞧、看一看啦,走过的、路过的不要错过啦,祖传技艺、纯钢锻造的矛啊,锋利无比,没啥戳不破的,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数量有限,快来抢购呀!
稍加对比,优劣立见。经过多轮修改后的学生剧本,无论是台词编创,还是动作设计,较之初稿,都有质的飞跃。这里所说的“多轮”,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修改标准进行的示范修改、自我修改、集体修改、生生互改等。修改的过程也是学生再吸收、再强化、再创作的过程。其间,学生就会渐得编、演之精髓,举一反三。
言语能力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言语训练也是一条漫长之路,仅凭一两次的编演实践就想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产生质的飞跃,这是不现实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共编、共演、共赏无疑是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有价值的言语探索尝试。
(陆庆东,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小学校长,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