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林
1979年8月30日清晨,我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
母亲对我说:“晓林,这学期你到石子小学读书,我和你爸跟家住石子街上的婶娘说好了,你吃住都在她那里。”于是,我收拾好生活所需,遵照母亲的吩咐,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而对于婶娘一家来说,突然多了一张嘴巴,原本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如此,婶娘用她淳朴善良的母性情怀待我,如同疼爱亲生儿子一般。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忙着生火做饭。开学后没几天,她特地到商店买了一个保温饭盒,盛满热饭热菜,让我带到学校作午餐,如亲娘的怜爱暖在心窝。渐渐懂事后,我才知道两家的笃厚情缘。原来,婶娘家与我家并不是至亲,只因都是王姓而认的本家,俗称“家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父亲在离婶娘家不远处的区委工作了几年,当时,婶娘的一个儿子正在部队服役,一个儿子尚未成年,丈夫体弱多病,日子过得尤为艰难,身为文书的父亲看到婶娘待人诚恳,手脚利索,便把区委招待所床单被子的浆洗和缝补等针线活儿交由婶娘来做,让她从中挣点儿钱贴补家用。父亲的举手之劳让婶娘感激不尽,用她的感恩之心无怨无悔地照顾了我两年。
生活常常伴随着艰辛。婶娘笑对人生,从容面对,从不向命运屈服,用她的坚韧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一片蓝天,她干农活儿是个好把式,田里地里样样在行,很多男劳动力都自愧不如,家务活儿在她的手中也做得十分精细。我跟婶娘是同床睡,我有掀铺盖的习惯,她生怕我着凉,每晚要给我反复盖多次。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婶娘的身体一直不好,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每天夜晚几乎得不到休息,咳喘不止,周身大汗淋漓,耗尽了积蓄的能量,尽管如此,她依旧坚持每天清晨给我做早饭,每每看着婶娘浮肿的脸,我真不知道如何安慰嬸娘,心中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报答婶娘!
滴滴恩情,温暖我心。懵懂的我,总想着怎样才能为婶娘多分担点儿。那时婶娘家用的燃料全是未充分燃尽的“二炭”,我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要筛拣一背篼二炭回来。于是,每天天刚亮和下午放学后,我背上背篓四处在煤渣堆里拣“二炭”,完全把自己当成婶娘的一个儿子。几载光阴,我走遍了石子场镇所有的街巷和单位驻地拣“二炭”。提起我,婶娘一脸自豪,常在别人面前夸我“懂事听话,将来一定有出息”。在婶娘的精心呵护下,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了石子中学,离别婶娘那天,我依依不舍,婶娘也泪眼朦胧,两年的相依相伴,婶娘待我如己出,真是我的亲娘!
婶娘是在1994年的腊月去世的,当时我正在重庆求学。后来听哥哥讲,她是劳累过度导致心脏衰竭而死,62岁的婶娘还未来得及安享晚年,便匆匆地离开了我们。
责任编辑: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