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鸽
摘要:专题摄影报道,尤其是文化类专题摄影报道逐渐成为画报类媒体的主要报道形式,不断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找准选题、精心策划,认真采访、结合组稿,撰写文字、编辑图片,设计美化、提升传播,就是做好画报文化专题摄影报道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画报 专题摄影报道 《民族画报》
画报是以形象化的摄影照片为主,结合一定的文字来进行宣传报道的一种新闻性期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画报是综合性的公众媒体,图文结合的报道形式是主要特色。画报类的专题摄影报道具有新闻性、学术性、文学性、可读性和技术性,有着独特的宣传效果。中国画报协会常务理事、《人民画报》中国专题图库主任吴亮就曾表示,画报最主要的报道形式就是专题摄影报道。所谓专题摄影报道就是特指画报类图文媒体常用的摄影报道类型。
《民族画报》创刊于1955年,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以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6种民族文字出版发行。2004年《民族画报》成立了蒙古文版编辑部,2007年经过大改版后,以蒙汉对照的图文形式深度报道全国蒙古族聚居地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和杰出人物等,并编辑出版了《魂绕额尔古纳》《蒙古人过大年》和《阿尔寨石窟》等卓具影响的报道。该画报还在“蒙古游牧文明系列专题”中刊发了《长调》《元上都遗址》《蒙元四都》《游牧扎鲁特》和《乌兰牧骑微信时代喝彩》等数百篇文化专题摄影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找准选题、精心策划
选题是专题摄影报道的灵魂,而策划则是实施专题摄影报道的第一步,要想做好文化专题摄影报道就必须找准选题,精心策划。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和国家发展的根基,丢弃了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血脉。作为国家级媒体,《民族画报》以体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报道内容,并紧随各项国家政策的落实,时时关注民族地区的新变化、新发展。《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用大量的文化专题摄影报道向受众传播了有关蒙古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其多篇专题摄影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蒙古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产生于蒙古族和汉族文化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极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民族画报》蒙古文版2018年第4期策划了选题《故事中的蒙古文明——走进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如图1),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展现了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措施以及取得的成绩。该篇报道被评为民族画报社2018年度优秀稿件。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的文艺轻骑兵,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2018年第11期《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策划专题摄影报道《乌兰牧骑为新时代喝彩》(如图2),用《总书记回信一年来》《鄂托克乌兰牧骑》和《双胞胎姐妹:用爱铸就乌兰牧骑大家庭》3个专题摄影报道,展现了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的新风采,当期的封面人物是全国政协委员、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员哈斯塔娜。该篇报道也在国家民委2018年度“全国民族题材好新闻推介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认真采访、灵活组稿
采访是选题策划实施的第二步。专题摄影报道的采访包括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两个方面。
1.分工采访,完善报道。时间跨度大、篇幅大的文化专题摄影报道(一般8頁以上),一般会采访多个人、多个团体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人士。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主题后,可以与被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也可以进行书面采访或电话采访。其中,媒体人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比如,在一篇大型的专题摄影报道中,可能需要采访几个人,那就要根据内容和被采访对象的专业,提前准备“分工式”采访大纲。在报道《故事中的蒙古文明——走进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时,《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的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说唱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新媒体时代的保护传承者以及曾经录制播放的电台工作人员等。
分工式的采访可以最大限度地完善报道内容:专家从专业角度讲述乌力格尔的产生,给受众以专业见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会解释乌力格尔的保护措施;新媒体环境下的保护传承者则会从搜集抢救方面讲述乌力格尔的生存现状。一次成功的文化专题摄影报道还能延伸出其他的人物专题摄影报道或文化专题摄影报道。《故事中的蒙古文明——走进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延伸出了人物专题摄影报道《胡仁乌力格尔研究专家朝格吐》,在同一期画报中结合了大篇幅稿件与小篇幅稿件、文化报道与人物报道、综合性报道与个案报道。
2.抓住采访机会,持续跟进报道。任何一次会议采访或活动采访都可以成为采访的好机会。《民族画报》蒙古文版2017年第10期专题摄影报道《再访恩格贝》就是这一类例子。记者通过2017年5月份“走进内蒙古·感知70年——全国边境外宣期刊采访活动”的集体采访找到了采访的切入点,并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采访了相关人员,搜集了相关图片,结合《民族画报》汉文版1997年第10期的专题摄影报道《情注恩格贝》,在20年后又在同一期画报上刊发了《再访恩格贝》,体现了媒体对这一系列报道的持续关注,也体现了报道对象的典型性,给受众展示了这个曾经轰动世界的治沙典型地区鼓舞人心的现状。
3.善于发现,灵活组稿。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宣传意识和收藏意识,即使大量珍贵图片在手中也不知其价值,作为媒体人在平时就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类人,以便提前做好组稿工作。尤其在大型文化专题摄影报道中,如果记者手中的图片有限就要选择组稿。组稿时要注意图片的来源以及图说中是否包含新闻五要素等信息,还要不断地核实所有信息的准确性。记者或编辑可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搜集图片,搜集到的图片要注重数量和质量。组稿可以与采访同时进行,如《民族画报》蒙古文版2017年第3期专题摄影报道《承德:清代的第二政治中心》(如图3)。记者拍的图片跟历史性的绘画相比,远远表达不出承德当年的政治地位,为了突出承德当年的政治地位,笔者特意选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和绘画,文章开篇的大图也是编辑通过组稿得来的。可以说,一个出色的编辑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妥善处理与被采访对象和提供图片方之间关系的能力,这里包括署名、发稿费、合作常态化等诸多看似琐碎却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三、突出主题、美化设计
一组专题摄影报道中的文字包括标题、正文、图片说明以及链接等辅助信息。标题是专题摄影报道的眼睛,决定着整篇报道的成败,决定着受众是否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1.斟酌标题,突出主题。“一目了然、直奔主题”是文化专题摄影报道的标题要求,因而标题要高度概括报道的主旨和观点,简明扼要。画报作为新闻、摄影、文学和美术的综合表现形式,其专题摄影报道的标题在简明扼要的基礎上还要文学化、艺术化,这样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提升传播效果。比如,《故事中的蒙古文明——走进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这一标题,如果以“蒙古族乌力格尔艺术”为标题,显得很乏味,而且没有传达“乌力格尔是什么”这一信息,无法一目了然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如果写“蒙古族艺术”又会过于模糊,因为蒙古族艺术种类较多,还是达不到简明扼要。于是,结合乌力格尔的文化重要性和产生渊源,将标题定为“故事中的蒙古文明”,再以“走进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为副标题,这不仅传达了准确的信息,而且提炼了主题。
2.美化设计,提升主旨思想。画报的美术编辑是专题摄影报道的美化师,也是整个画报的造型师,与采编人员一样,对专题摄影报道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打开画报,受众的第一视觉冲击力来自美术编辑的版式设计,版式设计在画报的出版流程中是很重要的环节。
中国画报协会常务理事、《人民画报》中国专题图库中心主任吴亮就说:“画报的专题摄影报道与其他的报道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有版式设计。”因此,美术编辑在画报出版的整个工程中就承担着“形象工程”的作用。美术编辑不是简单地排放整齐图片,而是在了解媒介的性质、定位和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设计能力,再加上大胆创新的设计,更进一步提升专题摄影报道的主旨思想。
3.发挥社会价值,创造传播效益。文化专题摄影报道《故事中的蒙古文明——走进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既肯定了乌力格尔对民族文化交流和交往的贡献,也代表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发挥出新的价值。该报道在《民族画报》蒙古文版上刊登后,被《民族画报》的官方微信平台和胡仁乌力格尔的微信平台转发后,点击量在几天内就达到了6000余次。随后,其他网站也先后转发,点击量不断创下新高。该篇报道也获得了社内年度优秀稿件奖项。学术界和艺术界人士也肯定了这篇报道,认为其采用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乌力格尔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策划得好,编辑得好,是一篇非常好的综合性文化专题报道。
作者系民族画报社记者、民文新媒体党支部支部委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摄影专题报道——画报的脊梁[J].新闻界,2003(04).
[2]巴义尔.专题摄影十法[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
[3]许心愿.文化建设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J].决策探索,2020(03).
[4]巴义尔.纸媒贵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
[5]武同晓.全媒体时代画报美编的角色升级[J].军事记者,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