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孔德雕塑造型的形成原因

2020-12-07 05:58薛冰心
牡丹 2020年20期
关键词:乌木木雕雕刻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不断融合碰撞,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非洲的绘画、雕塑艺术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马孔德人是世代居住在坦桑尼亚东南部与莫桑比克北部的土著居民,其创造的乌木雕既具有历史的传承意义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成为坦桑尼亚重要的艺术标志。

在当地斯瓦西里语中,马孔德意为“田园”。在当地雕塑艺术启蒙早期,马孔德人固守自己的文化信仰,虽然一些外来因素影响着马孔德人,但他们依旧鲜与外界联系,秉承着自己民族对文化、艺术、雕刻、绘画、舞蹈的独特理解,形成了以传统宗教为中心,将古老的民族特点和宗教信仰始终贯穿于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特性。随着历史的推进和世界格局的逐渐变化,马孔德人的传统文化、社会意识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乌木雕在雕塑语言、雕塑类型上的转变。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马孔德雕塑造型的形成原因。

一、早期创作灵感源于祖先崇拜、神灵崇拜

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崇拜是马孔德族人最早期的雕塑灵感,为个人或家族祈福也属于主要的雕刻内容。因此,庇护神像及面具雕刻被当地人大量塑造。其中,一种高度在二十至三十厘米的小型木雕最为常见。这些木雕大多雕刻精美,造型整体不易损坏且小巧轻便,便于族人外出狩猎时随身携带,它象征着母系祖先神灵对其的佑护。

另外,形态夸张的麦皮孔面具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早期马孔德社会中,经常面临自然迁徙,而能够通过与人与人、人与神的沟通联络来保证家族的团结、人丁的兴旺则是马孔德人的重要任务。在形态夸张怪诞的面具背后,人们相信存在着一种灵魂上的牵引力和凝聚力,帮助马孔德人进一步加强社会的一体化。

二、民族传统礼仪、仪式的影响

民间的传统习俗促使着马孔德雕塑艺术的生发和演变。部落中的嫁娶礼仪式、祭奠祖先仪式、庆贺丰收、孩童的成年礼仪式等重要群体活动和其他多样的社会生活成为马孔德雕塑艺术生长的肥沃土壤。

在我国多地的非洲艺术博物馆中,较为常见的面具雕刻艺术品则是在礼仪、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物。这些面具造型夸张独特,面部结构比例无一重复,在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反映着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及对未来的想象。

三、乌木材料特性满足了木雕语言的表达

在马孔德部族所生活的区域,乌木大量存在。这种又名黑檀的半落叶植物至今仍然是稀有、名贵的木材。它的生长周期极为缓慢,五年生长一圈年轮,一根十厘米左右的乌木需要生长百年以上,质地非常坚硬,木材外围呈现黄褐色、内心全部为黑褐色,重工打磨后呈现光滑的质感。然而在早期,乌木并未应用于雕刻,人们只是认为它坚固耐用,经常用于房屋台阶的建造。在长期的使用中,当地人渐渐发现乌木还具有水火不侵、坚硬如石的特点,因此对乌木的崇拜在族群中渐渐生发。

马孔德人主要使用乌木内部的黑褐色木芯作为雕刻原材料——它密度极高,精细的纹理使木雕切割过程利落干净而没有裂缝和爆裂,雕刻者可以用它雕刻任何需要的复杂造型。这种坚硬的黑褐色木材给予了雕塑家施展想象力的无限空间。在这些马孔德雕塑作品中,人们可以发现,大量且大体积的镂空雕刻成为它特有的魅力——在空间中层层环绕交错的抽象形体不使用任何拼接黏合,细长的肢体、蜿蜒的曲线全部都在一根整木中体现。这种耗时长、难度极高的雕刻技法体现了马孔德人高超的手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也用如此重工的方式表达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珍贵木材最大的尊重,这样的审美和创作不是通过人的客观经历直接获取,而是通过一种栖居在乌木内部的“性格”来表达。

马孔德人世代传承的技法在乌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而这些木雕不仅彰显着乌木本身的珍贵价值,更使得马孔德雕塑的收藏及传承价值不断攀升。因此,乌木这种木材本身就为马孔德雕塑的不断演变及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马孔德人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意识

因为缺少中央化的宗教权威,宗教因素的凝聚力和对人行为规范的指引力量在马孔德部落中并没有被完全展示出來。而主要是基于对祖先的崇拜,每个人或家庭都可以实行宗教礼拜而不用外界的指示或是帮助。这些因素使马孔德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个体生活意识:以追求个人的自由为特征。虽然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不可动摇,但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力量左右个人的行为决策。因此,马孔德社会更加注重精神的世界和心灵归属。

在长期迁徙、自由选择所构成的马孔德人的主流社会中,注重心灵皈依,满足精神诉求的思想要更胜非洲其他部落一筹。这一点在马孔德的雕塑艺术语言中非常明显:虽然马孔德雕塑在题材和形式上不存在太大差别,但没有任何两个雕塑的造型是完全相同的。这些作品的最终形态决定于雕塑家个人内心的期待、情感、恐惧,是不拘于统一范畴的、跨越理性的、本真、淳朴、乐观、自然的表达,诠释着作者精神的需求和与生俱来的雕刻技能。

五、战争侵略与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葡萄牙军队占领了马孔德居住区,以政治高压和文化侵略为手段开始进行长期的殖民统治。虽然殖民者的强压使马孔德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部分欧洲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但以个人精神诉求为主的民族性格使马孔德人主观上仍然能够维持其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并用传统的雕刻手段表现对葡萄牙的敌对情绪。这一时期,马孔德人为了寄托对原初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其木雕风格从对未知崇拜、神灵崇拜转向了祖先崇拜的主题。同时,雕刻者通过塑造具有超级力量的族系祖先形象来驱赶葡萄牙人。在殖民文化时期,这种能够达成与神灵沟通意义的人物雕像被大批地创造出来,雕刻者及其受众群体以此为载体,诉说着对葡萄牙人统治的诅咒与不满,寄托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与此同时,担负着殖民主义重荷的马孔德人开创了“乌佳马时代”。“乌佳马”的字面意义是家庭,它阐释了马孔德民族的身份认同——亲缘与村庄。这种理想化的传统思想旨在拓展亲缘形式的家庭结构并使之合法化,强调互惠、集体努力、因此开创了一种通过联系与流动为特征的家庭模式。

这样的思想指向同样也影响了雕塑语言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达累斯萨拉姆的一批艺术家开始雕刻群像,这些雕像通过塑造互相联系缠绕的人物来表现马孔德人基本社会单元的形态,并将一个祖先的神像嵌在雕塑的顶端。这样的雕塑语言象征着马孔德“社会纽带”的重要力量,也直接反映着动荡时期他们不可动摇的社区价值的宣言。

六、结语

马孔德木雕造型的形成诠释了古老民族的信仰与个人的精神追求,凝结了历史与现实,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当伫立在它面前时,人们可以通过精巧的造型设计和制作感受到马孔德部族的精神、信仰、生活面貌和宗教教义。这是原始的非洲部落对他们生存环境、历史沿革、部族观念的客观反映,也是现代文明、美学能够跳出马孔德雕塑诠释范畴的重要依据。

(长春市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

作者简介:薛冰心(199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美术员,研究方向:雕塑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乌木木雕雕刻
On art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灰色地带”的乌木藏品
重器千秋——东方神木
雕刻时光
木雕鱼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修水『天价乌木』何处是归宿
乌木醒来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