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画袖舞的形态和思想特征

2020-12-07 05:58司志旺
牡丹 2020年20期
关键词:汉画长袖乐舞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有独特的艺术形式。袖舞作为汉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乐舞中典型的舞蹈样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本文以汉画袖舞这一舞蹈样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汉画像中袖舞的动作形式和思想主流意识进行剖析,并结合现当代的汉画实验舞蹈作品《手袖威仪》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汉画袖舞“形于‘圆,意亦于‘圆”的艺术特色。综合分析其舞蹈的动作性与其蕴含的思想性二者的有机统一,让人体会到汉代袖舞独特的审美趣味,同时让文艺工作者更清楚地意识到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汉画袖舞的形态之“圆”

(一)舞袖之“圆”

在《汉代女性长袖舞研究》一书中,学者刘思呈将舞袖的动势准确地概括为外放动势、内收动势和回转动势。其中,回转动势为绕袖,所谓绕袖,就是借助手臂和手腕作“划圆式运动”,带动舞袖,形成“绕圆”之态。绕袖的过程中,重点并不在于“绕”,而在于“圆”。本人进行了实际操作,实践表明,舞袖的运动方向与手臂和手腕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其运动过程均会形成圆形路线,并且手部发力的力度越大,舞袖的圆形范围越大;反之,舞袖的圆形范围越小。

“舞袖动作”展现“圆之美”。例如,徐州出土的汉画像206-乐舞百戏图,该图是徐州汉画乐舞图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图,乐舞图像板块位于最上方,图像中间有一名女性舞者出胯扭腰,一手向上扬袖、挥袖于头顶划大圆;另一手单臂绕袖于胸前,胸前划小圆,大圆与小圆交相呼应,颇具美感,突显了汉代袖舞动作对“圆”的崇尚之意,动作的线条感和曲线感突出、柔美且富有张力,舞袖极长,舞者挥舞整个空间,确有“修袖缭绕而满庭”之美感。可见,舞者具有精湛高超、精彩绝伦的技艺。

(二)运腰之“圆”

关于长袖舞,有学者评价说:“袅袅长袖,纤纤细腰,飘绕萦回的舞姿变幻万千,如浮云,似流波,给人以虚幻飘逸之美。”这句话道出了汉代袖舞的最大特色,汉代袖舞继承了楚舞长袖细腰的风格,并进行发展创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最善“翘袖折腰之舞”,其舞姿呈现长袖飘逸、腰肢弯折之态。笔者在搜集资料时注意到,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腰部的动作有前俯后仰、左折右倾之态,并伴有甩袖动作,且舞袖的路线形成圆形,舞姿优美。在舞袖和运腰的过程中,回旋之势构成了“圆”之美。

“翘袖折腰”彰显“圆之美”。例如,江苏沛县汉墓出土的车马·六博·乐舞汉画像石,其右侧上方有两位正在表演的乐舞艺人,其中一人折左旁腰,一人折右旁腰,构成圆形。两人对舞,动作对称,显然说明汉代袖舞已有了初步的程式化模式。舞人身体面向正后方,顺势双手甩袖,舞袖的路线呈半圆形,做“翘袖折腰之态”,两位舞者的舞袖组合成圆形。舞袖、运腰对身体的肌肉能力、腰部力量的控制是有一定要求的,人们不难看出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加强了对舞者身体柔韧和能力素质的开发训练,同时又注重技艺的难度性。

二、汉画袖舞的思想之“圆”

舞蹈史学家根据汉画像石砖上舞者舞姿风格的不同,将袖舞的动作形态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倾斜流动型,另一种是中正方圆型。从艺术的思想性来看,倾斜流动的袖舞姿态源自道家思想,是道家的“阴阳相合,圆融归一”之美;而中正方圆的袖舞姿态源自儒家思想,是儒家的“中和”之美。

(一)“阴阳相合,圆融归一”

“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的舞蹈美学思想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阴阳相合”指的是舞者在动作和风格上要刚柔并济,循序变化,既要有刚劲之美,又要有柔和之美,做到“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而“圆融归一”指的是将舞蹈本体的时空力、舞者内在的精气神和天地人之间的圆融,这三个层级达到圆融归一,则就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态。“阴阳相合,圆融归一”成为我国舞蹈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导向,是对舞蹈“美”的“圆满境界”的追求,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

在汉画像石砖中,人们可以看到舞者倾斜流动的线条感,而且袖舞的长袖本身很长,挥舞在空中如流水一样,其实袖是舞者手的一种延伸,可以用来勾连天地,因而又赋予了袖舞的思想指代。袖舞本身就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长袖既要力量的挥摆,又要使袖子在空中变幻多姿,形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动作。因此,阴与阳、柔与刚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圆之美”。

(二)“中和”

“尽善尽美”的乐舞美学思想是对“中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和”是儒家的美学思想,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中”是为适度,“和”是为圆满、和谐,“中”与“和”二者互补互助,“中”是“和”的原则,“和”是“中”的目的。“尽善”是指通过乐舞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尽美”是指通过乐舞表演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之感。将舞者动作的形式美与蕴含的思想美相结合,达到一种“乐天地、乐人和”的圆满追求。

汉代百戏舞蹈繁荣发展,而道具舞作为百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儒家“尽善尽美”乐舞思想的影响,汉代的乐舞遵循“尽善尽美”的审美原则。当然,袖舞也是在这种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追求。在汉画像石、砖中,人们可以看到舞者的姿态造型主要以中正方圆形为总特征,舞人柔美婀娜,温婉娴静,体型纤瘦,细腰长袖。从跪式到站立,舞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一只手臂回折于头部,表现出一种“礼”的约束性,合乎“礼仪”“中正”之美,给观者带来一种美的感受,同样又给人以约束,使国家和社会安定和谐,因此,“中和”的乐舞思想给人带来“圆之美”。

三、汉画袖舞的创作与运用

汉画舞蹈实验作品《手袖威仪》由刘建教授创作,尝试从舞姿、造型、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极大程度地还原汉画像石、砖,还原历史,还原汉代袖舞的审美风格,让大家看到中华民族的积淀。其展现的是汉代宫廷贵族的一种礼仪性场面舞蹈,主要是反映汉代社会人伦。

《手袖威仪》的动作形态是刘建教授从汉画像石砖中直接提炼素材并创作的,比如翘袖折腰舞姿的反复运用,舞袖、运腰是袖舞动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在做古典舞身韵中的“涮腰”动作时,舞者舞袖与腰部在空中划圆的路线体现了汉代袖舞的技艺性,因此“舞袖”与“运腰”均体现了“圆之美”。

《手袖威仪》的乐舞思想取自儒家乐舞思想,因而体现着儒家中正方圆的思想理念。作品中可见舞者衣着长袖,双膝跪地而舞,體现着儒家“礼乐“文化。在《手袖威仪》的呈现过程中,坐舞表现的是第二部分——在场部分,舞者双膝跪地安静端庄,表情肃穆、庄重,体现着“礼”的约束;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运腰的柔曼与舞袖的刚劲相辅相成,又展现了道家阴阳相合之美,在思想上呈现出“外儒内道”的审美性。外儒内道就像两个同心圆一样,相互依存,因此,《手袖威仪》又在乐舞思想上体现着“圆之美”。

综上所述,汉画舞蹈实验作品《手袖威仪》既在形态动作上体现了“圆”的特征,又在舞蹈思想上体现了“圆”之美,其动作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显现了我国汉代袖舞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总结归纳得出,汉画袖舞具有“形于‘圆,意亦于‘圆”的形态和思想特征。

四、结语

审视当下,人们应秉持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态度,更好地保护汉画像石、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画像石、砖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汉画舞蹈在我国古代舞蹈史中的重要地位,为当下舞蹈文艺工作者研究汉画舞蹈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下汉画舞蹈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在当下汉画袖舞实验作品的创作中,人们要以史为据,以史为鉴,既要结合当今时代的潮流,推陈出新,又要遵守艺术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将艺术的本源展示给观众。人们不可以忽视其形态特征和思想文化价值,从袖舞的动势、形态到其传递的文化、礼仪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要注意既不可以脱离动作之“圆”,又不可以脱离理念之“圆”。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作者简介:司志旺(1998-),男,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舞蹈史论。

猜你喜欢
汉画长袖乐舞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汉画
龟兹乐舞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First Look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