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做好正面宣传,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质量水平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既要善于从新闻实践中探寻规律、总结经验,也要善于吸收新的新闻理论的营养。近年来源于欧美的建设性新闻理论,与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相类似又有区别。前者包含既揭示问题又要看到希望、保持观点平衡避免渲染负面信息、不仅记录社会还要促进问题解决等理念与实践。本文从建设性新闻的提出、概念内涵及实践出发,明确建设性新闻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联系与区别,并分析建设性新闻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对做好我国正面宣传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正面宣传为主 建设性新闻 新闻舆论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最早在1989年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提出。这一新闻理念认为,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才能正确发挥引导舆论作用,有助于大局稳定和社会问题解决。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与认为“负面新闻才是好新闻”的西方新闻观形成明显反差。西方传统新闻学通常把主张多报道积极向上和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闻,视为具有主观倾向性的宣传,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理念。然而,自2008年丹麦广播公司新闻部总监乌瑞克·哈格洛普(Ulrik Haagerup)提出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News)主张,并进行实践尝试后,这一新的新闻理念和报道形式,从丹麦传播到欧美和非洲,并引起中国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
尽管语境不同、背景有异,但我国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实际上具有建设性新闻的某些特征。因此,有必要准确认识和厘清建设性新闻产生的原因、内涵及特点,一方面避免将二者混淆,另一方面通过对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探索与新闻实践的认识分析,探讨其对当今新闻业变革与发展的借鉴价值,从而更好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
一、建设性新闻的出现与“西方的危机”密切相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新闻概念的发展变化与兴衰沉浮,也与时代环境和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有密切联系。就“建设性新闻”而言,一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59年便有学者提出建设性新闻的概念。之后在与新闻的社会责任等相关讨论中,也常有人提及,但在西方传统媒体居于垄断地位、仍热衷利用揭丑报道提升影响力获取丰厚利润的时代,这一概念问世后一直未有大的回响。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新媒体兴起,传统新闻业失去垄断地位,影响力下降,受众流失。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的负面报道加重了受众的焦虑与沮丧情绪,许多人排斥对负面新闻内容的接触,出现比较严重的“新闻回避”问题,加深了西方传统新闻业的危机。而新媒体分众化、差异化所带来的选择性接触,使受众民粹化极端化倾向加剧,这也促使西方传统媒体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哈格洛普将建设性新闻概念引入新闻生产之中进行实践尝试后,建设性新闻慢慢成为一股潮流,进入各国学界和业界的视野之中。2019年在北京召开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正式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
具体而言,哈格洛普对建设性新闻的界定,主要在新闻生产层面。他试图将其作为传统新闻选择标准的补充,不但发现和揭示问题,而且要寻找解决方案的报道,以及用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故事,来平衡西方传统新闻业片面热衷负面报道的传统。而凯瑟琳·戈登斯特则创造性地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建设性新闻学之中,探究新闻对于社会的影响,并使其成为建设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二、建设性新闻的特点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涵
长期以来,西方新闻业极力强调媒体的社会前行“瞭望哨”、民众利益“看门狗”作用,实际上也受媒体自身盈利动机驱动,惯于将冲突报道常态化,把报道负面新闻作为基本报道路径,甚至成为“扒粪者”。后果是媒体框架往往误导受众对社会的全面准确的认知,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存在较大偏差。建设性新闻正是要纠正过度报道负面新闻所带来的失衡,弥补“媒体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偏差。
1.从新闻生产看,角度更加多元。不仅关注负面、冲突性事件,也关注积极、充满希望的事件。采访过程中,除了传统的“5W”和“1H”,还会追加“现在怎么办”(What now)、下一步如何做等更具建设性的内容。建设性新闻生产者不仅包括传媒机构从业者,媒体也提供平台让利益攸关方发表意见,扩大新闻生产主体,避免选择性接触导致的极端化。同时媒体与受众进行沟通协作,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受众想要获取的新闻,更多从受众角度出发,实际上使受众也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
2.从新闻呈现看,内容更加丰富。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与传播手段,建设性新闻通过超链接等应用,为报道提供更多相关背景等,报道之后,还有相关超链接可以直接引发行动。这与传统的纯粹问题聚焦型报道、甚至单纯注重“扒粪”而不考虑解决方案的新闻有很大差异。建设性新闻不仅提供更多积极的故事,即便是负面消息,也通过提供解决方案、畅想未来等方式,让人们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至少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看待存在的社会问题,避免新闻价值取向单一的冲突新闻、负面信息带来思想偏狭、情绪极化。
3.从新闻效果看,影响更加积极。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正面信息能使人有正向、积极的心理反馈。建设性新闻通过强化受众正面反馈,使受众对社会抱有希望,激发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欲望,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同情疲劳、精神冷漠等消极心理倾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比如,媒体通过建设性新闻使受众关心如赡养、水资源等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尽管由于生存压力和发展需求,一些媒体的行为不可避免与商业因素相连,一定程度上可能违背建设性新闻的初衷,但客观上对社会对受众,仍有建设性作用。
三、建设性新闻的理念与正面宣传为主有本质区别
虽然建设性新闻的某些特征和理念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有一定相似性,但建设性新闻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等同,西方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不能套用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之上。由于国情和语境不同,建设性新闻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有本质區别。
1.媒介体制不同。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因此要坚持党性原则,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而建设性新闻所处的西方语境,媒体多由资本家兴办,不同程度代表各大财团利益,媒体对政府不存在必然的建设性维护性的政治责任。且由于竞争性政党轮替政治影响,西方媒体表面上标榜客观、中立,实际上反映某一政党或财团利益,时常会与执政党及其政府的利益冲突,甚至形成对抗性关系。从这一角度说,西方媒介体制语境下的所谓建设性新闻,与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为主,有本质区别。
2.新闻宗旨不同。媒体在体制中角色不同,新闻事业宗旨就有本质区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目的是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发展动力,有效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由于以盈利为目的,西方媒体虽以监督政府的“民众代表”“舆论代表”自居,建设性新闻也从伦理上强调媒体社会责任,但其初衷和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改变自身颓势,带来更大利润。不论传统的以暴力、恐怖和灾难等负面新闻为主,包括所谓“监督政府”,还是如今的建设性新闻,目的首先是吸引受众,维护媒体影响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这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媒体必然的商业逻辑。
3.正面报道比重不同。西方新闻学所理解的“宣传”,主要指为达到一定目的不惜扭曲和操纵事实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有失新闻准确性公正性。而“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包含事实、道理和感情三方面,最重要的是事实。正面宣传有主流价值的传递,但更多是新闻事实的呈现,只是不同于西方“坏事情就是好新闻”理念,更侧重报道建设成就、工作经验等,这也符合正常社会的“总体真实”。而西方新闻学自诩的核心功能还是所谓社会监督,建设性新闻仅仅是一种补充和修正,即在社会问题报道中,通过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信息等方式,消弭负面新闻带来的焦虑,等于是建设性地重构负面信息,核心仍然是对负面信息的报道。
4.解决方案效果不同。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正面宣传为主”本身就隐含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但这种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以推动改进工作。由于我国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因此,往往能直接促使相关部门作出行动,解决问题。而西方新闻机构多数是私营企业,建设性新闻虽然试图通过对专家等多方采访,汇集出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但未必能促使政府部门采纳方案,解决问题。从建设性新闻理念看,这类解决方案的提出,并非着眼于解决问题,目的只是宽慰受众,因为“重视解决方案的报道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比使人震惊或令人反感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四、建设性新闻对做好正面宣传为主的借鉴价值
尽管建设性新闻与正面宣传为主有本质区别,但这一产生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理念,仍值得高度关注。通过对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探讨,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创新做好正面宣传,搞好舆论监督,提高宣传报道整体质量和水平,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正面宣传为主的信心。宣传乃至正面宣传,一直是西方对我国媒体进行攻击、丑化的重要内容。西方认为新闻业核心职能主要是充当监督者,媒体更自我标榜为“社会公器”“第四权力”,实际上却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赚取最大利润,受到受众唾弃。盖洛普公司调查显示,美国人对大众媒体持信任态度的仅为41%。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西方经济衰退,社会焦虑与不安与日俱增,以负面、冲突为核心的西方新闻标准也因导致负面情绪和同情疲劳而备受诟病,徒增社会恐慌的新闻业也难言社会责任,是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才在北欧这一受金融危机影响极深的地区兴起,说明西方媒体已不得不改弦更辙。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更符合社会总体真实,更能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2.有助于准确把握正面宣传为主的内涵。正面宣传为主,意味着不能忽视舆论监督。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不能排斥问题、回避矛盾,那同样不符合总体真实。从这一角度来说,建设性新闻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正面宣传为主的内涵。建设性新闻实质上关注的仍是负面信息和社会问题,但通过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受众看到希望,同样可以建构积极的社会心理。因此,“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舆论监督只要能解决矛盾问题、推动实际工作、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同样是正面宣传,同样具有建设性,关键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好、人们对负面信息承受力强,媒体更要对人民群众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疑释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这才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3.有助于进一步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从具体方法而言,尽管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建设性新闻把新闻五要素变成六要素、重视“现在怎么办”等理念,对做好舆论监督有参考价值。我国媒体做舆论监督,本来就应是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监督,但有些媒体为博眼球、刷流量,热衷于单纯的揭丑、曝光,不讲究监督的时度效,给社会带来更多不安与不满,给党和政府工作造成被动。建设性新闻启发我们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做舆论监督,并注意方法和技巧。从问题选取角度,揭示问题还要寻找解决方案,让人们看到希望;在认识问题方面,避免从单一角度看待复杂社会问题,不为了吸睛效果而过度渲染问题严重程度;从责任担当层面,要促成对现象和问题的理性探讨,帮助政府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采取建设性新闻实践中常用的长尾报道模式,有后续追踪报道,不能烂尾而终。
4.有助于正面报道增强新闻性、减少宣传味。按照某些西方学者观点,正面宣传、正面报道“强调集体成就忽视引起分歧的问题”,因而缺乏社会意义。这无疑是一种偏见。但毋庸讳言的是,正面报道也确实存在宣传味太浓的问题,个别正面宣传报道不注重用事实说话,夸大其词,不但不具有建设性,实际上作用是负面的。西方学者对建设性新闻的探讨,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好正面宣传。建设性新闻所关注的对象,实际上还是社会问题,因为推动解决问题,才是人们对于媒体的最大期待。我们的正面宣传一方面应注重多用事实说话,多讲故事,体现新闻性;另一方面借鉴建设性新闻的实践,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针对问题提供事实、讲好故事,让受众在解决问题的希望中增强信心,在战胜现实困难的故事之中找到积极的力量。
5.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创新报道内容和方法。建设性新闻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其对互联網时代探索创新报道内容和方法,有多方面启发和借鉴意义。比如,其主张编辑部同时也是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室,要为各方提供参与平台。我们报道热点事件,特别是在推行政策之前,也可尝试让持不同观点的受众、政府代表、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讨论交流,释疑解惑、共谋良策。新闻生产过程中,借鉴建设性新闻,采取协同创造模式,从受众需求出发、吸引受众参与进行选题策划。内容制作上,善用超链接,对受众可能有疑惑的背景信息提供溯源便利。而在脱贫攻坚、抗震救灾以及疫情防控等报道中,在展现民众勤劳奋斗,军人与医护人员等勇敢拼搏、救死扶伤的同时,也可加入便于募捐、表达支持的链接,让受众在被鼓舞被感动之后能立即采取行动,参与其中。
西方建设性新闻的兴起,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闻现象。一方面,虽然其理念及实践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相似性,但不能简单套用于中国的新闻实践。另一方面,尽管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但其可以为创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有助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做好正面宣传,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J].新闻战线,1990(03).
[2]殷乐,高慧敏.建设性新闻:溯源, 阐释与展望[J].新闻与写作, 2020 (02).
[3][美]凯伦·麦金泰尔,林晓平.建设性新闻:概念的界定与实验[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