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要:受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存借款利率收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愈发将中间业务作为营业收入的重要增长极,尤其在当前实体经济受挫、银行业不良率攀升的趋势下,中间业务的提高可帮助商业银行降低业务成本与风险,带来相对稳定安全的收入流。因此,本文选取20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其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剖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收入占比较低、结构不合理、中间业务投入的转化效率较低等特点,由此提炼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疫情 中间业务 中小银行
基于资本约束的强化、传统业务市场萎缩及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考虑,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如今中间业务已跻身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行列,成为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中间业务发展水平更是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准。然而,与美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40%占比相较,我国商业银行这一指标均普遍低于30%,发展潜力巨大。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按照功能与性质,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传统型的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业务和新型的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业务及其他类。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计入非利息收入。因此本课题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指中间业务收入纳入研究,对应利润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将选取全部6家国有银行、10家主要全国股份制银行以及4家头部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主要围绕2019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当前各家样本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足
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角度看(图1),与国际优秀同业40%的中收占比相较,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收占比较低,目前不足30%,中收占比排序与中收占总资产比重的排序基本一致,两项指标大致呈现股份行>国有行>城商行的规律。
(二)银行卡业务是最大中收来源
根据各行2019年年报显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自五类业务(表2),据此归类,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呈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全国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银行卡业务,占比一般超过30%,高者超过60%;二是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更为均衡,占比超过10%中收业务的一般为3项,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中收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依靠银行卡业务,银行卡带来的中收占比一般超过50%,其他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中收结构仍需优化调整。
(三)中间业务投入的转化效率仍需提高
由中间业务支出/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总资产两项指标构建的散点图反映了样本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投入力度和转化为中收的效果(图3)。招商、民生、中信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中的宁波银行中间业务的投入少,创收高,投入产出转化效果较好。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均处于第四象限,属于中收支出/收入较高、中收/总资产较低的情况,中收投出产出情况不容乐观,投入转化为中收的效果有待改善。
(四)不同类别商业银行中收结构差异明显
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全国股份行(兴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进行对比(图4),工商银行各项中收业务的发展相对均衡,兴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收入占比最高,两者分别体现了当前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中收业务发展的特点;宁波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好,代理收付及委托、银行卡业务两项收入的占比较高;北京银行中间收入主要来自代理收付及委托业务,银行卡业务收入占比低,其他中收业务占比相对均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痛点
(一)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乏力
一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样本中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较为稳定的战略牵引,中收增长结构稳定性较差,增减波动随机性较强,尤其是城市商业的银行卡业务短板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受监管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为企业减费让利、降低中间费用的力度不断增强,基础结算类业务的收费标准持续压降,顾问咨询、结算及清算等中间收入整体下行,而股票市场低迷、保险监管新规导致中短存续期产品供给下降等因素也对代销类收入有所影响。
(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流程、产品创新的程序化程度较低,收费标准不够规范,发展模式相对粗放,系统化管理思路有待提升;二是跨条线、跨分支机构的中收业务协同推进、利益分成等方面缺乏统筹,集团层面政策措施与指导方案相对缺乏,中间业务协同发展潜能需进一步挖掘;三是行内专业人才较为紧缺,高质量技术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和行业研究人员较为短缺,中间业务发展难以获得足够支撑,中收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能力不足。
(三)市场竞争形势越发严峻
一是金融开放、利率市场化趋势加剧了中间业务领域竞争,中间业务创新趋于同质化,价格成为客户重要比较参数,这迫使中间业务费率一降再降;二是尽管资产端收益大幅下降,但投资者对低收益产品接受度差,迫使保值增值类中收产品的收益率相对刚性,相关负债成本下降缓慢,中收进一步压缩;三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挤出效应强,基于互联网的网贷平台、支付平台、理财平台等分流了银行客户,削弱了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严重挤压中收空间。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业务模式创新,推动中间业务“轻资产”转型
以中间业务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提升為突破口,创新中间业务服务模式,丰富中间业务种类,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步降低对重资本、重资产的依赖。一是提高中间业务发展质量,巩固清算结算业务,狠下功夫发展银行卡业务,增强投资银行业务服务能力,同时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强化国际业务服务,创新多样化贸易融资产品,扩大轻资产业务中收比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整体占比;二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拓展传统业务内涵与外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性、差异化投融资解决方案,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价值,从业务延伸中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空间;三是保持市场敏感性,从消费金融、银行理财、资产托管等新需求中寻找机会,迎合市场新趋势,增强中间业务发展新动能。
(二)夯实体制机制保障,助推中间业务“精细化”发展
一是对标行业标杆,梳理对比标杆银行与自身中间业务结构,结合银行自身禀赋特点进行战略跟随,统筹全行资源协同推进落实,并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与服务体系;二是在互惠互利、公开透明的基础上确定中间业务服务费率,严禁“息转费”操作,持续优化费率内部管理框架体系,在行业细分、客户细分、产品细分的基础上,逐步增强针对不同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费种、客户的差异化定价能力;三是推进中间业务规范化管理,按照《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分类与代码》的标准,对中间业务进行归类与管理,实现合规收费,有序发展,提升中间业务品牌形象。
(三)强化金融科技运用,赋能中间业务“智慧化”升级
一是构建并提升在数字金融、数据管理和金融科技方面的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刻画客户肖像,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增强合作机构间产品与服务的智能互荐能力,畅通业务循环路径,提升客户粘性,降低获客成本,提升中间业务竞争力;二是加快中间业务流程改造升级与后台中心建设,推进中间业务线上化、平台化和生态化发展;三是加强科技人员、产品开发人员以及投资研究人员的选拔培养,探索与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同业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合作,补齐能力短板。
参考文献:
[1]康志须.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分析研究[J].时代金融,2015(10).
[2]葛奇.美国四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业绩效果之剖析 [J].国际金融,2016(1).
[3]林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8(1).
基金项目: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