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本文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2020-12-07 06:04任涛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历史

任涛

摘 要:若要了解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概况以及社会学中国化历史,孙本文的思想是绕不开的学术研究对象。关于孙本文的研究,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仍不够全面。因而笔者以总结目前孙本文思想研究成果为目的就这一问题著文,希望就这一问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关键词:孙本文;社会科学;历史

一、建国初期的研究

建国初期关于孙本文的学术研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集中表现于政治意识形态浓重,李达认为孙本文是旧中国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与代表人物,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与反历史唯物论的理论倾向,将孙本文及其同事的研究认定为旧中国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并予以强烈的批判。李达依据对孙本文代表作《社会学原理》的批判得出以下总结:“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历史唯物论,宣传改良主义;在政治上,粉饰阶级斗争,反对革命,隐瞒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引导他所教的青年们离开当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为蒋介石集团的政府服务。”庄福龄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对建国后孙本文的自我批判进行再批判,同时对孙本文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批判。其观点与李达几乎一致,认定孙本文的社会学思想是资产阶级社会学,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立场,具有相当的反动性。在特定的时期当中。孙本文的思想因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不相符的观点而受到批判。

二、孙本文热点问题研究

1.孙本文的理论来源与学派划分

关于孙本文的学派归属问题,学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杨堃将美国文化学派、法国涂尔干学派、英国人类学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人文区位学派。孙本文属于美国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郑杭升则认为应当将孙本文列入到综合学派当中,这是以其理论的特性——综合性进行划分。或者依照其理论重点,将其归纳为文化社会学代表人物,孙本文则是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

2.孙本文学术观点与社会建设思想

学术界对于孙本文学术思想的发掘是根据学界对于现实问题的关切而变化。就理论而言从较早的孙本文基本理论的研究如韩明谟、郑杭生、李迎生等学者于中国社会学史相关专著上就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方法论等内容进行介绍,再到对孙本文理论的细化发掘,有着与时代相呼应的由基础再深入的连续过程。同时就具体的孙本文学术观点的研究选题呈现出杂多的趋向。

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多从孙本文的社会建设的定义、目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孙本文的社会建设思想展开论述。孙本文认为社会建社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而从事的各种建设,谓之社会建设。就目的而言:“一是充实社会生活的内容;二是增进社会生活的内容;三是使全社会及各个人均得到健全而圆满的生活;四是使全社会及各个人均得以向上发展。”[3]社会建设的四个主要要素为人才、资源、计划、组织。依据此有三条法令、教育、宣导三个途径。同时在农村问题方面,孙本文利用其社会建设理论,尝试解决民国时期农村社会建设问题。孙本文通过对农村问题研究得出需要进行在细致考察与科学规划之上的社会建设的结论。认为社会建设是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第一,应视农村为整个不可分割的社会团体。第二,应采用现代文化以谋农村社会的建设。第三,应利用政治的力量来推进农村的建设。

3.孙本文家庭思想

有学者将孙本文的家庭思想分为家庭与婚姻的概念和目的、中国家庭制度、中国家庭制度的变迁及其问题。孙本文对于婚姻家庭的概念及功能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孙本文认为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行为,以绵延种族,保育子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在家庭制度上,现代中国家庭是由家庭、家族、宗族组成的三重结构。其特点为“父系制、父权制、大家庭组织、重视亲族关系、家庭经济共同、卑幼无自由、男女不平等、重视孝道。”中国家族制度最大的特点在于使孝中心与家族本位的制度。孙本文的家庭理论是以“文化模式为本质的家族制度论。”[4]家庭变迁的原因,孙本文利用其文化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后认为,西方小家庭制度的传入以及辛亥革命之后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总而言之是中西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国家庭制度变迁。

4.孙本文文化建设与学术实践

孙文本倡导的文化建设论是尝试回答“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要求下如何调整与补强的问题”这一特定时代问题的产物。孙本文将一个社会的文化分成利用(功用)文化和自足文化两大类。以区别出文化发展的吸收内容。孙本文在其博士论文《美国报刊中的中国:报刊揭示的美国对华公众意见的基础及趋势》当中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的方法解读了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看法。学者认为这对于了解早期中国传播学的学者旨趣有着相当的作用。

孙本文的学术实践主要是指孙本文的学术组织创建以及社会学学科建设。孙本文是中国社会学社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他曾担任学社第一、二、七届理事会正理事,并长期担任《社会学刊》的编辑部主任。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孙本文为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投入是多方面的,孙本文在中央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有着相当贡献,包括:增加社会学本科教育课程、社会学师资建设、中国本土社会学的发展与教学方面等等。类似的,也有学者认为孙本文对中国社会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于成立东南社会学社、中国社会学社;出版《社会学刊》;写作《当代中国社会学》。

三、孙本文与社会学中国化问题

对孙本文的社会学中国化贡献研究是学者讨论较为集中的问题。历时长、积累多、问题意义深远,从出版时间上看,论文形式的对孙本文与中国化的讨论最早是在1998年开始。几乎在同时间之后在学界关于孙本文与中国化的问题讨论暂时进入一个低潮,但是在2009年之后,特別是2012年。关于孙本文与社会学中国化的讨论论文数量有了较大提升,成为从事孙本文思想研究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至本文写作时,最新的数篇孙本文研究文献仍然是针对孙本文与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关于孙本文与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学者比较集中的问题

首先,谁先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命题?部分学者认为是孙本文首倡。认为孙本文是社会学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但是据郑杭生、李迎生考察后认为“许仕廉早在1925年发表的一片论文即《对于社会学教程的研究》中,就提倡建设‘本国社会学,因此他可能是最早提倡社会学本土化的学者。”

其次,关于孙本文对中国化的贡献的研究。学者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孙本文对于理论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包括:首先是引介外国社会学理论。为构建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奠基。建立以“社会行为”为核心的社会学方法论,其次是建立文化立国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再次,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

再次,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的特征。

最后,系统编辑社会学基本用书。诸如与他人合编《社会学大纲》孙本文的代表作《社会学原理》都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产物。另一个方面是孙本文对应用社会学的贡献:包括:[5]孙本文提出“社会学中国化”这一历史性议题以及他在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首次浪潮中对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所做的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孙本文对中国社会学的重要而复杂作用,因此学者对孙本文研究历时长久。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在社会学理论研究当中是缺失较多的一环,因而对孙本文的关注以及现有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在特定的是时空场域当中。学者的研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包括评价立场以及研究选题都在回应时代的要求,但是学者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当前体现的问题就有。重论述具体的理论而轻视理论传统,研究的数量与其在当时的理论影响力不符合,对孙本文理论背后的文化背景的挖掘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将来的研究当中继续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堃.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大纲[A].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2]如松.文化派社会学批评:孙本文博士著作的检讨[J].二十世纪,1931.1(2)

[3]鞠春彦.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述评[J].学习与实践,2008(8):124-129

[4]熊峰.找寻中国社会变迁的文化底蕴:孙本文的家庭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6

[5]缑文学.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任濤(1999--)男,云南楚雄人,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历史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社会科学总论
努力规范社科术语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