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岚 张子彧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老年人在退出正式的职业生活后到丧失活动能力之前的時间段被拉长,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老年人产生了更多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文化养老是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产物,这是由老龄化带来的老年需求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老和养老并不单纯是身体的衰老和经济的供养,它同时是一个文化事件。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国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完整的、持续的老年文化,即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文化体系,它们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老年人的价值体系以及对待他们的行为准则。这一套文化体系在现代性的冲击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如何在当下构建出既具有现代特征、又承继文化传统的老年文化,也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这是中国老年文化的特殊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生活观念改变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提高,老年人对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繁荣老年文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中开发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适合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从而引导全社会加强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关爱,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提出,我国老年人普遍精神生活匮乏,文化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文化养老应运而生,成为引导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塑造理想老龄社会、和谐老龄社会的重要保证。
当前对于文化养老的理解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养老特指满足老年人精神需要的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是文化养老可见的、物化的、实体性的体现方式和最终成果。就广义维度而言,文化养老不仅包含具体的文化形式,而且还包含关于老人、养老的价值体系、文化观念,以及组织和实施这些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的方式和途径等等,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养老包含价值、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价值是指对老年人生命意义和生活方式的内涵建构,赋予老、养老以文化支持;物质是为老年人提供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相关服务;制度是保证上述价值和物质实现的制度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养老的内在核心和发展导向,支撑着制度的建构和物质的生产,物质是价值的体现和成果,制度是实现价值的途径和保证。而在当前文化养老的语境中,更多强调狭义层面的文化养老概念,形成了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文化服务和教育为载体,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为目的的一种养老方式。这种导向某种程度上限制、固化了文化养老的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文化养老应该有着更为广阔、深刻的内涵。
当前江苏开展文化养老工作举措和成效
早在2012年,江苏省民政厅、教育厅、文化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老年精神关爱”的理念,实施了温暖空巢、心灵茶吧、舞动夕阳等重点项目,重点关注空巢独居、高龄、失能和失独老人的关爱服务,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近年来,全省相关部门将文化养老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之中,以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取得了一些成效。
依托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能力。江苏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802个,覆盖率达97%,拥有公共图书馆116个、博物馆329个、美术馆31个、文化馆115个、文化站1279个,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总体上高于国家标准。各地依托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多样的文化服务。
加强老年大学建设,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质。调研表明,江苏6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约385万人有学习需求,学习成为养老新时尚。全省各地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办学条件,综合考虑当地老年人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设置科学实用的教学专业。截至2018年底,江苏老年大学和学校达8792所,参加学习的老年人有240多万。各地积极探索社区老年大学建设,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老有所学”。苏州市吴中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开办老年学苑,目前已开出舞蹈、声乐等11个班级,在册学员370多人。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老年人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主力军。各地依托社区建设,组建多种多样的文体团队,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地、提供活动经费,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增加社会参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社区老年人的热情响应和高度评价。更有一些新型的“养老社区”,如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在满足老人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等基本需求基础上,将服务延伸,倡导“文化养老”的理念。
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文化养老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江苏老年教育、智慧养老等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养老服务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力,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位,文化服务产品类型全、质量高,为养老和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养老产业得以发展。2015年9月,江苏悦心养老产业集团在南京发起并成立了全国社区文化养老产业联盟,目前有上百家养老企业参与,共同传承“敬孝”美德,坚持“发展、保障、文化、和谐”行动方针。
当前江苏开展文化养老工作存在的不足
文化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缺乏。近几年江苏养老新政频出,有《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新规促进了江苏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但其中涉及文化养老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办法等缺少细致、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目前尚缺少促进社会文化养老发展的专门文件和法规,导致当前我省文化养老发展总体上呈现随意性,长效机制不健全,制度化的保障欠缺。
老年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均衡,难以满足老年人文化教育需求。老年教育作为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为各级政府,较为单一,资源有限且不能满足老年教育需求。目前在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参加学习的仅有240万人,还有近150万缺口,每逢公办老年大学报名季就会出现“一证(名额)难求”现象。与公办老年大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办老年大学的尴尬办学处境,由于没有政府补贴或优惠,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导致新创业者不愿进来,使得民营、小规模老年教育机构门庭冷落。
文化养老覆盖面过窄,不能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老年人需求。当前老年大学、社区开展的文化养老项目,多是面向城市社区中身体健康、无家庭负担、有一定爱好特长的老人,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老人,部分老年人需求得到满足,而对于那些身体欠佳、收入较低、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的弱势老年人来说,尤其是农村老人,现有的文化养老产品和服务并未福泽到他们,造成不同地位、身份、收入老年人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存在差异性。
文化养老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当前政府及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多为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需要,如社区生活照料等,对心理、情感的关怀少。已有的文化养老、精神关爱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广场舞、大合唱为主。文化养老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现有文化养老产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老年文化产品开发不足,为老年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带来老年群体消费不足。
新时代促进江苏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文化养老体现了普适的人文关怀和特殊的中国传统,回应了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文化养老作为更高层次的养老方式,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亟须探索和创新其发展新路径,用文化的力量挖掘老人的潜力、维护老人的尊严,体现老人的价值。
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传统,充分发挥家庭在文化养老服务中具有的重要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老年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家庭所具有的文化赡养功能如文化反哺、亲情交流、天伦之乐等是社会养老服务难以替代的。就文化养老核心价值而言,家庭是实现这些内容的主体和场域,作用非常重要。要对新时代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和功能重塑,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在文化养老中的效能,对家庭成员来说,除了满足老人衣食住行、日常照料等基本生活外,更要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居家环境,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子女要时常探望父母,及时与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内在需求,缓解他们的孤独感,使其安度晚年。
树立积极老龄化观念,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提升老年人社会责任感。积极老龄化是一种观念,指在老年时为了能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自己体力、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能,使“健康、社区参与和保障”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养老服务,不单纯是服务的输送,更是通过服务倡导并弘扬文化养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老年人应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与身体健康的同时,鼓励老年人走出自己生活的封闭空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人际交往、文化沟通、培训教育等再社会化形式,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文化潜能得到发掘。老年人还可以利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其社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准确定位文化养老服务内涵、性质,明确政府在文化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文化养老是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福利从选择性、维持性向适度普惠性发展的结果,其根本性质是非普惠性的社会福利。
确保老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一样,平等地享有基本的文化设施及其服务,注重公平性和均衡性,消除其参与文化活动的障碍,帮助他们更方便地享用文化设施及其服务。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其具有非基本需要属性,因此文化养老服务的内涵和水平应该有所限制,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文化养老的产品和服务应该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在文化养老服务中的职责。要发挥文化养老服务的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和规范文化养老市场的发展,基本服务以外的服务让市场来承接,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文化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扶持各类老年人自组织性、非营利性文化养老服务团体的发展,发挥老年人在自我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创新理念,促进文化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实发展表明,文化养老是在物质养老基础上高层次的养老服务,完全由政府来负责是不现实的,应在抓好文化养老事业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走产业化之路,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一是要优化文化养老产业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文化养老相关的制度法规,包括土地供给、税收优惠、金融投资、人才引进等,依靠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促进文化养老服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降低门槛,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运用公益基金、民间投资、公建民营、合作互助、政府补贴等形式和渠道兴办文化养老产业,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文化养老领域,激发养老产业的内生活力。
(马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子彧: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