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何翔宇在柏林的工作室宽敞而明亮,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痕迹在不经意间交错互融,时刻形成仅属于他的互文关系。
2015年,艺术家何翔宇搬到了柏林东边的工作室。这里原本是一个完全开放、几乎没有隔断的住宅,可以让何翔宇按需求来调整功能的分区,与他的工作方式很契合。安置了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机场候机室的椅子,也有渡边力改良的温莎椅,何翔宇在这里创作、试验,也在这里办公、接待朋友,在“非工作日”也会偶尔过来放空。他也曾在这里小住过,和未完成的作品待在一起是一个消化和推进的过程,常常会有新的东西产生。只不过最近疫情让整个柏林平静了不少。
何翔宇的家和工作室之间是步行可达的,他喜欢在家做饭、和家人相处,同样也愿意在固定的时间去工作室。这种“步行可达”的弹性程度,与他作品中熟悉而陌生的柠檬绘画、黄金鸡蛋托有些异曲同工,让他可以在创作和日常生活之间划一条并不泾渭分明的界限。何翔宇对作品的思考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就像随时随地产生的感官体验一样。
感官是何翔宇创作的起点。从视觉、听觉、触觉到对时间和平衡的把握,现代医学对感官的认知已经扩充到20余种,中国人在修辞中讲通感,是因为在认知物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复杂的审美感受。2012年,何翔宇曾移居美国匹兹堡,陌生的语言环境使他无法脱口而出交流的话语。在不适感的驱动下,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口腔结构与以英文为母语者之间的差异。他开始每天用舌头触碰上颚,感受口腔的存在,用纸笔记录舌头在嘴里的触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口腔计划”。
在“口腔计划”之前,何翔宇曾经把127吨可口可乐熬成数吨残渣,又用2年的时间制作了一架2吨重的皮坦克。从宏大的作品形态突然转向探索这个看不见却控制着声音、语言和表达的身体器官,这令很多人意想不到。何翔宇认为,轻的形式可以有很重的内核,反之亦然。“形态和材料之间是动态的关系,它们天然地互相联系、彼此造就又彼此限制,但我要做的就是打破和重组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
何翔宇用过一些贵重的材料,比如黄金,但很快从表层的感官刺激中回归物的质朴。“大多数项目的开始都是非常感性和直觉性的,”何翔宇说,“但直觉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谕,而是一系列逻辑分析发生在一瞬间产生的结論。”
“柠檬计划”同样也有一个感性的开始,是来自“口腔计划”的分支。特别之处是在项目进行到中间时,何翔宇感到需要更多学科知识来支持,在文献研究方面做了深入研究,用一本《Yellow Book》来阐明整个项目的框架。
“语言并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这是近些年的生活经历给何翔宇带来的感触,“语言差异也不是沟通中最致命的隔阂。”在此意义上,“柠檬计划”在突破了语言、文化、时间、空间、学科、思维方式等区隔的同时,建立了一个对知识的全新理解方式的尝试:“柠檬”和“黄色”是两个极为普通的事物与概念,简单到不需要语言,只需要图像,任何人都能明白它们是什么。但是由它们发散出的事件和观念所构建出的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图景,就好比任何一个人看到完全相同的一种黄颜色时,情感反应、联想到的事物都会是完全不同的,而其原因与观者的成长、接受的教育、文化背景、生理状态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柠檬计划”尝试做的就是以两个点揭示出这样一张网,而何翔宇作为艺术家,也持续以作品发声,让我们重新审视所有看似日常的观念背后所存在的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