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指的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与其他言论一样,它也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但更具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要求兼具思想性与文采性。
虽然是一篇时评,但这篇文章并没有给人面目可憎、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这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如第1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第2段,作者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第3、4、5段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了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加深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如“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强化了语言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令文章更有说服力。
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推崇度越来越高。究其根本,这与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中国要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本文在论述工匠精神时,对其内涵作出了精准的定位。具体可概括为:敬业、求精、专注、创新。爱岗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专注就是内心笃实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而“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出乎其外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起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貢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据《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也就是说,如果做得不好、不合格,诚信不够,将给予惩处。《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秤星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瓷器工匠也是如此,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日)
课后训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匠”在今天已經不仅仅指木匠,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
C.坚守工匠精神的匠人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改变世界。
D.工匠精神尽管不以成功为目的,但却能走上成功之路。
2.谈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同步训练
阅读《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并涌现了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匠。如鲁班、李冰、马钧、韩公廉等。
B.宋应星写作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也因此书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C.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了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一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促使工匠提高技艺。
C.秦朝除了实行“物勒工名”制度保障质量外,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D.秦朝严格要求产品质量,所以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这说明秦朝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朝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人讲求诚信,产品上打造精品。
B.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既是质量要求,也是道德要求,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灿烂,历朝历代都有名扬四海的精品名片,如玉器、瓷器、丝绸等。
D.“Made in China”如今却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