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主要危害小杂粮的病虫害包括豆类根腐病、豆类叶部病害、粟灰螟、荞麦钧翅蛾等。本文对几种病虫害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农户参考。
关键词:小杂粮;豆类病害;豆类虫害;综合治理
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山区小杂粮也开始了迅速发展进程,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危害着山区小杂粮的健康发展,其中豆根腐烂,细菌性叶斑和烟灰斑点病,铁锈病、荞麦钩翅蛾等病虫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山区小杂粮的产量以及商品性能。
1 病害及其防治
1.1 病害种类
1.1.1 豆类根腐病 豆类根腐病是豆科植物根真菌病的总称,病原菌有镰孢菌属、丝核菌属、腐霉菌属等10余种细菌,该病主要发生在小杂粮的苗期,受影响的苗茎基部病斑在发病初期呈棕点,以菱形,长方形为主,或不规则大斑,病情严重时,病点显示红棕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溃疡,根部病斑为红褐色扩张,病初时呈点状。该病主要危害植物的根和根须。根腐病菌能够在土壤、带菌肥料中越冬,随后通过水源的流动以及农事活动向外传播,在春季温度较低,雨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时是该病的高发期,播种时间过早也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
1.1.2 细菌性斑疹病 病原体是假单孢杆菌属细菌,感染该病的植株,叶片上会有褐色的小斑,呈多角形,在发病后期。病斑中央部位隆起,背面病症显著,如果病斑过多会合并,患病部位干枯脱落,致病菌能够在种子以及病残体中留存越冬,通过风雨进行传播。
1.1.3 灰斑病 病原体是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菌主要清洗植株叶片,患病植株叶片表面有2~5毫米圆斑,四周呈红褐色,中央呈灰色,也被叫作“蛙眼病”。
1.1.4 锈病 病原体为担子菌亚门真菌,致病菌主要对叶片、叶柄和茎产生危害。该病主要通过夏孢子造成传播扩散,夏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6℃,在雨水多、下雨持续时间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病,该病会导致小杂粮10%~30%的减产。
1.2 病害防治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同时改进耕种方式,采取轮作倒茬的种植技术,合理进行施肥,适时播种中耕,避免土壤出现板结,及时排出积水。此外,还需使用药剂对危害严重的病害进行防治,在播種期,可在1.2~1.5公斤水中加入2.5%适乐时150毫升和35%金阿普隆20毫升,进行拌种,种子量为100公斤;在植株发病初期,可以使用40%根腐灵、58%瑞毒霉、75%百菌清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对根腐病进行防治,每周进行1次,连续喷洒3次。对于局部发病率高的地块,可以重点使用以上药剂对植株基部进行喷洒,或直接灌注至植株根基部。对于小杂粮叶片部位发生的真菌病害,可以在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速克灵乳油500~6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喷洒药物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对于叶片部位细菌性病害,可以使用龙克菌、农用链霉素300~5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2 虫害及其防治
2.1 荞麦钩翅蛾
荞麦钩翅蛾属于鳞翅目钩翅蛾科,其蛹在土壤内10~30厘米处可越冬,在次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时羽化,7月中旬是荞麦钩翅蛾的高发期,刚刚孵化出的幼虫通常聚集危害荞麦。2龄后会分散危害植株,待3龄后幼虫食量大增,能够造成10%~20%的减产,荞麦钩翅蛾主要对荞麦的叶花籽粒等进行侵袭。
对于荞麦钩翅蛾的防治,首先要通过秋翻或春翻对土壤内的蛹进行消灭,秋翻在荞麦收获后进行,也可在第二年春季进行春翻,需要深耕才能彻底清除越冬蛹。也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使用灯光对成虫进行诱杀,对其进行集中消灭。在幼虫3龄以前,使用化学药剂可达到防治效果,可使用的药剂有BT粉800~1000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采取喷雾给药的方式。
2.2 粟灰螟
粟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可在谷茬内越冬。在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间,越冬的幼虫会化蛹,6月下旬开始是第一代粟灰螟的盛行期,可持续到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会在8月下旬进入盛行期。粟灰螟成虫的趋光性较强。粟灰螟对小杂粮的危害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幼虫的基数以及气候条件,在降雨量多、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危害会加重。
粟灰螟可以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在春季播种前,集中翻耙谷田,将根茬全部暴露并烧毁。根据区域内的气候条件以及小杂粮品种特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尽量避开粟灰螟的产卵盛期。同时选择抗虫品种。在播种初期使用灯光诱杀等措施消灭成虫。使用1.5%甲基对硫磷粉剂拌土,施于谷苗根际。或者将100毫升 50%辛硫磷乳油稀释10倍后添加20公斤细沙土制成毒土,撒在谷苗根际周围,防止成虫危害周围植株。
3 小结
对于小杂粮病虫害的防治应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绿色防治为主,优先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物。同时选择优质的种植品种。此外应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强化种子检疫制度,并积极开展农药试验,筛选出低残留的农药,降低化学防治过程中对小杂粮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者简介:王立光(1985-),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及植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