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强 黄嘉健 羊荣兵 傅泽禄
从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探究学习开展了近20年时间,在各基础学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加强探究学习和培养探究能力也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航海模型、航空模型等科技体育活动在我国开展了60多年,在提高公众科技素质,特别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受学生喜爱。科技体育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既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又要综合运用观察、质疑、动手实践、创新等能力,非常适合开发探究学习课程。本文以探究学习为理论基础,着力构建航海模型等科技体育活动探究学习模式,在此模式下,开发了“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并对课程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本兰达(Brenda Lansdown)在我国举办探究教学讲习班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探究学习。学者提出,探究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它与接受学习、体验式学习一起,构成人类的3种主要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通常采用自下而上、演绎式的教学方法,由老师讲解科学知识,学生课堂学习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或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以老师为中心,知识点由老师选择,学生遵循老师设定的路线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学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需要从问题或任务情境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并在老师引导下分享、交流,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类似或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探究学习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知识社会中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就强调要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科技体育主要包括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无线电等活动项目,并通常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少年宫等场所以兴趣班、竞赛形式开展。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试点工作的通知》后,科技体育活动开始在我国中小学校园全面开展起来。由于科技体育活动不属于学校课程,学校、学生开展科技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参加“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竞赛、“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等科技体育竞赛,而不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技体育活动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航海模型等模型制作和竞赛需要学生全程包括设计、制作到比赛等各环节参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模型制作的知识和技巧,亲自动手制作,还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地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科技体育活动所利用的流体力学、力学等科学知识非常适合开发相应的探究学习活动,既促进了科技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探究学习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目前我国缺乏科技体育活动探究学习课程。
基于上述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提出科技体育活动探究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以探究学习为理论基础,以模型制作、比赛为学习环境开展科学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体育活动探究学习模式主要分为5个阶段:
创设情境阶段是课程的基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习任务、相关历史知识、科学原理、材料和工具等;老师主要讲解背景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探究任务。
自主探究阶段包含模型制作和测试。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制作和探究学习;通过老师讲解,学生采用现场物料和工具制作模型并进行比赛。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思考和创新,形成制作方案,并在场地中验证、完善。
交流合作阶段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交流与合作。每个学生的水平会有差别,实验结果也会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试验多次仍然无法取得好的成绩,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总结分享阶段。老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经验。
课外延伸阶段。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实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基于科技体育探究学习模式,结合广东科学中心展馆条件,本研究开发了“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和配套活动套件,并在广东科学中心展馆开展实践。
“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亲子家庭,课程时间可根据活动场所、学生类型不同而灵活调整,在实践中通常一场活动时间约2个小时。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帆船历史和相关物理知识、帆船制作流程,探究帆船结构与航行原理等,并在室内水池进行横渡挑战赛(见图1至图3)。
图1 “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活动现场
在创设情境阶段,老师从生活情境引入,展示帆船模型实物,讲解帆船历史、航行所用的伯努利效应与受力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帆船结构,关注帆和航行的关系,提出课程的探究目标是帆/舵的角度和航行的关系。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认识帆船的基本构造,初步了解帆船各个结构的作用,理解风是帆船的动力来源,了解伯努利效应的作用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
在自主探究阶段,老师讲解帆船制作流程和场地规则,引导学生关注帆/舵如何起作用,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学生根据制作流程,利用现场提供的材料包里的纸张、牙签、泡沫板等材料和剪刀、尺子等工具,动手制作帆船模型,然后在现场水池放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和创新,比如,思考船体大小,帆的大小、形状、位置等,或者对帆船的形状、结构进行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帆船。帆船模型制作好后,需要对帆和舵进行调整,然后在水池验证。
图2 “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的帆船制作现场
图3 第二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帆船横渡挑战赛现场
在交流合作阶段,学生完成帆船航行实验后,老师组织学生在水池现场进行交流讨论。根据我们的实践,通常会有比较多的学生无法在侧风条件下将帆船航行到对岸,帆船不走、打转或是帆船往顺风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帆、舵的角度与帆船航行的关系。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或观察现场能够成功横渡的帆船的结构,并重点关注帆和舵的角度,思考其与航行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帆船,然后重新到水池放航。对于能够到达到对岸的帆船,老师引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调整帆船才能使帆船向风源方向航行,取得更高分。
在总结分享阶段,老师请学生分享学习本次课程的心得体会,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帆船特点和制作思路、航行成功或不成功的因素,并对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结合比赛成绩分析各个帆船完成或未完成横渡比赛的关键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认知。
在外延伸阶段,基于帆船航行主要是应用了伯努利效应,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究还有哪些小实验可以表现这一物理原理、如何展示这一原理,思考现实生活中伯努利效应的应用等 。
“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自2014年开展以来,共有近4000人参加,是广东科学中心科学探究营地各项目中参与人数、场次最多的项目,该课程同时也在广东省内学校以及各类科普活动中开展,深受学生喜爱,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课程实践中,较多学生习惯于模仿,能够认真思考的学生则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展示太多制作好的帆船模型或部件,容易被学生模仿外形,不利于学生思考,应尽量避免。
由于学生在科学中心时间有限,本课程设定为半天时间的课程。如果学生时间足够,或是在学校开展课程,可以将本课程分为多个课时,每个阶段1~2个课时,并相应增加拓展活动,比如,学生在观察不同的帆船模型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新的帆船进行比较和实验。
从获取新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科技体育活动和技能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由于科技体育活动利用多学科知识,在开发探究学习课程之前,需要对各种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筛选,明确课程需要探究的知识点和目标任务,比如,航空模型探究机翼与升力,车辆模型探究轮胎与摩擦力等等。
本文提出的科技体育探究学习课程模式,经过帆船横渡探究学习课程开发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应用于科技体育探究学习课程开发和教学。但由于活动场地和开展时间限制,该模式还有许多局限之处,需要后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