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航飞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强调把健康提升到战略高度,健康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为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体育教学中至少保证学生校内体育活动应大于1小时,且学校体育器材、场地配置当达到百分之百,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保持在25%以上。健康中国视角之下,高职体育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重点指出健康教育要纳入国民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不断推进健康教育实现教学与教育活动相配合,形成良性的健康教育發展模式,在培训师资的角度看,此项规划纲要增加了体育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内容,高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与教学方式创新迎来全新挑战。
“健康中国”的提出。健康是人生存的根本标志,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价幸福的重要指标。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具有更高追求的民生战略,对提高民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当前我国人民整体素质下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必须得到改善,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是必然的选择。“健康中国”的内涵主要包含健康的环境、健康的国民素质、健康要覆盖全国人民三个层面。第一,我们要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能力强是心里健康的主要特征,当代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事物有清晰的认识,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能妄自菲薄,空想幻想。第二,我们要品德健康。品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法律规范的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越线、不做出格的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伤害他人,做有道德的公民。
(1)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能力和价值的基础,是人们幸福生活不断奋斗的保障,全民素质提高则国力强盛。学校体育具有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种教育功能的发挥应建立在体育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即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增强体质,培养人的精神、品质和完美人格。(2)振奋民族精神。体育项目普及程度的提高,体育文化发展和竞技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尤其是可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可见,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体格方面价值重大、时代价值更加深远。(3)促进国民参与,体验成功和提高幸福感。健康中国战略将体育纳入健康管理体系之中,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健康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赋予了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时代价值。(4)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新时代和新使命。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关注的现实为依据,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梳理出学校体育应承担的5项使命,即惠民使命、经济使命、文化使命、政治使命、生态使命。一直以来,学校体育就担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责任,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也对体育,尤其是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更加明确和清晰。
(一)教学理念较传统,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氛围低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缺乏对评价机制的完善,尤其是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将体育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即使有些学校将体育教学作为指标,师生也往往将其忽视。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也不科学,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模式化。教学内容繁杂且出现低水平重复,以排球运动为例,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传授学生基本的垫球、传球,对于高级别的技术如扣球、跳发球及竞赛实战等很多高校少有涉及。一些传统的如太极拳、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科目,供学生可选择余地很少。学生较感兴趣的项目诸如游泳、轮滑、跆拳道、瑜伽等项目开展得较少。当前体育教学内容之所以陈旧,原因在于教学大纲陈旧,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忽略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新需求,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成为我国校园体育的一个通病。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理论讲解---实践示范---频繁练习。这种模式几乎没有考虑过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师生互动少,很难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体育课理论教学课时较少,教学设施不足。体育课程几乎没有安排理论课的讲授,大量课时都放在了运动技术上;体育理论知识考试制度不健全,体育理论知识还没有成为考察学生的一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浅薄,体育思想理解偏差,严重影响了体育理论知识课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开展。学生们晚睡晚起,没有锻炼习惯,健康素养相对较低,崇尚“宅”文化,抵触户外运动,这是潜在的健康危机。高职院校在扩张,体育场馆在改造,但训练设备没能同步,在体育活动中满足不了学生的训练需求。有些高校虽然体育硬件设施相对充足,由于学校没能对器材做科学调配,上课的班级多造成项目冲突,实际可以供教学使用的器械不足。
(一)改革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素质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增加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健康中国战略思想,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和健康理念的宣传,让大学生能够从心底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够意识到体育健康理念对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组织开展一些大家兴趣比较浓厚的校内体育活动,组织一些体育健康讲座或者辩论会,让学生来参与进来对健康的讨论和认知。通过这些活动在校内营造一种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们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二)改革理论知识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坚持健康中国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时的确定和考试制度的健全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全面展示体育的功能及体育对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功能、作用、目标等多层面,全方位地去认识,尽快完善制度、建立理论题库。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实现三个转变: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由形式型向时效型转变,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为达到以上目的,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新学科、探索新领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教学改革还应该自成体系,有一套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包括培养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传统内容与新内容相结合。可增加新型运动项目,例如体育舞蹈、韵律操、太极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独有的健身性、养生性、娱乐性、多样性。主教材与辅教材相结合,强调个人兴趣,以兴趣为中心引导自我完善,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一般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来增强课堂趣味性。
(三)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注重学生的运动乐趣。多方位筹措体育教学经费,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建设,并完善社会公益活动场所,增加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以人为本,让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例如,以社团形式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学校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来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良好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从比赛中来体会体育精神,利于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四)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高校要不断加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持续鼓励教师进修并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引进科学方法、吸收成功经验、展开技术交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教学,重视教师考核,通过奖励机制刺激教师队伍的教学积极性。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发你,首先,完善教学评估体系,打破逐渐竞技化的评估体系,坚持以学生自我锻炼效果为准,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技能训练环节,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念,不断的强健体魄、提升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