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璇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国家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度。为了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理应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以及因势而新。如此一来,高校将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教育不应失去原有的方向,应当时刻将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工作之中。同时,学校还需要将学生作为主要任务,提升其主体性价值,让其用于承担自身责任。再者是学校各个职门都要予以充分重视,以此把握未来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
伴随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以此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变化。为此,高校教育便需要改进早期的理念,将重心更多放在时代发展层面,及时接受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及时、适时以及准时。
高校需要承担思政教育的基本责任,将学生作为核心,对每一名学生予以尊重,对其个人发展负责。同时由于当前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了更高的需求。所以,高校学生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以此助力新时代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在我国网民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也为新时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纽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信息化。首先,促进高校思政课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既要保障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借助网络新闻媒体平台将时政热点引入教学,又要利用好网络这一工具,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并开设思政专栏和互动交流模块,拓宽思政课程的教育阵地和影响力,及时掌握和应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其次,对动态数据的有效挖掘和科学研究,可以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提前预知教育过程和效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最后,由于大数据具有全样本、即时性、多维度和动态性的优势,通过加强对信息的整合链接和深度分析,可以掌握高校大学生对当下思政教育的实际诉求,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和优化解决方案,为实现教育教学精准化提供数据保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每一个学生学习和成长成才。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主体的特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除传统理论讲授以外,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模式,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来强化思政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题中之义。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教师逐步从“主演”转变为“导演”,而学生日益成为课堂的主体,从“配角”转变为“主角”,将“以学为教”的理念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其次,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加强互动,通过移动应用等多样化形式,营造活泼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再次,发挥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领。探索情境式、体验式教学,借助新媒体、历史遗迹等使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最后,着眼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云媒体、慕课等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生活,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建设“互联网+思政教育”资源库,满足大学生对于学习以外的情感、心理、职业生涯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和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需要。
网络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利用网络可以打破课堂物理空间的限制,教学时间的分配也更加自由,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外的学习时间参与各种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思政活动,最大限度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互联网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谈心谈话等限制性较大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沉浸式教育、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网络空间纷繁复杂,内容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信息真伪和理性利用网络载体,沉迷网络游戏或是发表虚假言论,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组建由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网络宣传队伍,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发现和应对思政新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此为基础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促使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如此一来,学校将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