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萍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1)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更新缓慢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导致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造成其培养的人才在服装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服装企业将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优质的人才培养平台和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需要现代科技为其大规模生产做技术保障,同时也需要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服装的构型设计做铺垫。因此,该专业属于工业与艺术的交叉领域。从教学模式来看,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参加实际训练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完成学校事先布置的命题任务且通过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来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有不少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校内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两种模在教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设计专业课时总是力求保证内容完整、系统,但是服装设计是一门立足于实践且注重实用性的学科,并不是照搬教材上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就能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且满足市场需要的作品,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最为缺失的部分。
服装设计专业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且实践教学的课时也相对比较少的问题。在培育服装设计人才时没有将教学过程和企业、市场相结合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达不到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的设计和更新方面落后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学生虽掌握理论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也导致其在实践中的创新力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
为了解决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的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联系当地的服装企业并在当地服装行业相关协会的牵头下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的协议,邀请企业参与建设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打交道的机会,学生在实训基地接触的基本上都是企业当前正在使用的服装设计技术和理念。通过这种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就能够缩小学生的技能与企业需要之间的差距了。各大企业的负责人以及高职院校的负责人要通过全程参与联合培养仪式的签订过程从而体现出对相关合作的重视,进而帮助实训基地在日后的运营过程中能够获得各方的有力支持。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也能为其物色合适的服装设计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一,优化师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负责向学生传授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并且也能在实践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理论掌握的掌握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招聘、考核、培训等活动努力提高其服装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服务,并塑造学生良好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师资量学生还需要一支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力量,这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是服装企业亲自指派的精干员工。企业内派来的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及操作经验,能够填补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运用能力上的缺失。
第二,加强实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的需要设置训练基地从而为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训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资源。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场地、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此同时,先进的服装设计与制造的相关设备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实训活动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另外,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机器设备上参加实训时都要有最够的时间保障。最后,高职院校的老师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其实践动手能力也严重不足,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培训从而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企业在设计、生产方面所具备的产业优势可以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便利的实践机会进而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及适应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和服装企业应该将各自在人才培育方面所具备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应该在理论培养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而企业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来帮助其了解实际的工作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行业特点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学业上的调整。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种权益。
传统的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践分配、资源投入上的不平衡。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相关的条件从而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机会进而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引入可以解决学校缺乏实践平台的问题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定向培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