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众传媒

2020-12-07 06:54:13张运波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公民公众政治

张运波

(桓台县融媒体中心,山东 桓台 256400)

伴随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下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大众媒体应当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体制是在吸收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并部分地照搬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国家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既是唯一的主导力量,又是唯一的操作力量。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不同结构与功能被同一化,甚至一元化了。与此同时,“社会”概念被模糊了、淡化了,形成了非政治领域政治化的社会特征。在这种高度政治整合的社会中,大众传媒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它作为公共空间的职能被“遮蔽”。实际上,我国的大众传媒既应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应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呼声,是群众的“喉舌”,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改革开放30 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发生很大变化。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元化和国家与社会的初步分离,个人的独立性也相对增强,新的社会力量、角色群体开始产生并日渐活跃,大批非盈利性社团和非行政化的盈利性经济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不断涌现[1]。实践证明,正在孕育、生长着的公民社会,是制约国家超常控制的重要屏障,从而可以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做出反应,使得个人价值获得空前提升。公民社会的出现还有利于扩大政治参与范围,极大地弥补国家能力的不足,增加社会的稳定程度。

二、培养民众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参政能力

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即构成一个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水平式社会网络平台,这个网络愈发达,愈有利于公民自组织能力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其角色扮演更趋于构成垂直的社会网络,是单向灌输,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传者以教化、制约为主,受者则有条件地顺从、认同之。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可变传者与受者之间这种事实上的垂直、单向传播关系为水平、双向对称传播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所创设的合作、信任、互惠、参与等社会资本在发展中还会自行增值,愈发展,其增值就愈多。在垂直组织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网络中,公民与政治领导人之间的关系是个人人格化的保护人与被保护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参与政治或是出于依附关系,或是为自己谋私利,而较少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而在水平组织的社会政治网络中,政治领导人多是从较为广大的民众中民主产生的佼佼者,人们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相互信任,愿意遵守法律规章和社会道德准则,政治腐败、政治争斗大为减少[2]。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功能即在于变垂直组织为水平组织,为民主政治创造条件。

三、加强政治认同,建设公民政治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外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态度和思维方式也处在变革中。社会价值系统对政治价值系统形成渗透态势,这种渗透会破坏人们对传统权威的忠诚,削弱政治价值系统的主流地位,从而会导致政治价值系统统治功能的弱化,降低政治整合、政治动员的功效。[3]由于社会更加分散化,人们的生活更加个性化,以前建立在阶级意识基础上的政治认同,在今天也必须通过广泛而深刻的政治交流才能实现。政党政治的发展则在于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在开放的社会中寻找新的力量的支持。而这些问题均可借助大众传媒的公共空间作用来加以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民主意识和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政府必须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以了解民意,扩大对自身工作的传播,提高政治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与信任,争取公众的支持与合作。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不仅可以充当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促进公共事务的公众化、公开化、规范化,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做出反应,缓解国家与公民的矛盾,而且可以协调各种公民关系,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好感,缩小人们在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距离,重建公民意识,创造对同一整体的归属感。此外,政府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公众群体,需要争取相关公众对自身的了解、理解和好感,需要与公众建立共识,赢得公众支持,这也需要大众传媒提供创立形象、维护形象、调整形象、控制形象、纠正形象、优化形象等服务。

传媒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它通过对人类精神产品的复制、传播和存储,将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基因世代传承下来。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除去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之外,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的主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传媒反复陈述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强调某种政治观念,帮助公众特别是社会较低阶层树立公共生活概念,最终整合社会政治文化。中国人在80 年代表现出的浮躁的政治心态和90 年代相对稳定的政治心理,与传媒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赖于人民的公民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公民的政治理性化程度的提高,在这方面传媒当有所为。

猜你喜欢
公民公众政治
论公民美育
公众号3月热榜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