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丽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福建 宁德 352300)
现代“社会网”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的小学生越来越多,且中年级多于高年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成为令父母老师头疼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小学教育中,对儿童的网络成瘾问题,教师应重视防范于未然,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学生依赖网络,首先要明白孩子依赖网络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家庭是影响儿童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许多父母亲并未充分意识到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家庭环境、教养、沟通等方式等对孩子带来了不少压力,使其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1.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具有良好疗效。在家庭治疗模式中,我们看到了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沟通模式、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的指导提供方向和方法。开展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父母,让其对自身管教方式形成认识并进行适度调整,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建立积极的家庭依恋关系;通过逐步完善人格与增强社交技能来提高社会功能,进而减少儿童转向网络的需求和机会。
2.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
不良的夫妻关系,如父母经常在家里吵架,这是对孩子心灵的折磨。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有助于改善家庭环境、结构和功能,发挥着教育和干预方法的特有作用。其一,能有效调整家庭关系,构建新的家教模式,促进解决儿童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其二,能促进完善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技能,让父母亲对自身的家庭管教方式形成自觉认识,并进行适度调整,更好地重塑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其三,能切实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沟通需要,满足他们新的心理需要,但这些正常的需要常常被家长们无形中忽视或剥夺。因此,在家庭教育辅导中,指导家长学会经营良好的婚姻关系,建立良好的原生家庭,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很好的人际互动观察学习的氛围,促进孩子情感满足。
3.维护积极的家庭依恋关系
父母与孩子建立积极的家庭依恋关系,孩子在情感上建立依恋后,愿意在遇到困难时,与父母沟通寻找方法解决,愿意将自己的心事与父母分享,家长能够第一时间关注到孩子的人际或学习情况,及时把握孩子动态,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孩子网络需求。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面对应试教育打来的学习压力与挫折、不良的人际交往,对学生也造成了价值观缺失而转投网络,通过虚拟世界来满足这种价值感。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能力进行辅导,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价值感和满足感,有效预防和减少儿童网络成瘾。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会自我控制
预防网络成瘾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教师对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方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的辅导,引导辩证地看待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减少儿童价值感缺少而转投网络寻求满足感。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自我认识、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的辅导,有时只解决了大部分孩子基本情况的困扰,少数学生遇到比较困扰的问题一时没法解决的,需要运用团体辅导的技术,利用团体动力,积极开发和运用成员自身的资源,相互陪伴与支持。
2.增进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内在优秀品质
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要培育儿童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现实中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往往缺乏积极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活动,展现自己的能力;而应避免盲目地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自我展现,进而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学校、家庭应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和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引导儿童多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的生成。
3.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扩大交友交流渠道
主观幸福感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低主观幸福感又会使人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效率,形成恶性循环。学校作为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
同时,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儿童在学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学习,接触最多的同伴是同学,城镇化的居住环境使他们从小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与同伴接触机会较少,人际关系不良,同伴的缺失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使的儿童倾向于通过网络满足心理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大力发展学生组织,创办各类学生社团,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搭建沟通和了解的平台,帮助其结实更多的志趣相投的朋友,满足成长中的交友所需。同时,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引导,通过讲座等形式,使其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并鼓励其参加活动以扩大交际圈,促使儿童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从而使儿童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有助于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