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忠梅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当前环境中出现的酸雨现象会对文物造成酸化腐蚀影响,特别是对于大理石材料的古建筑及地上文物的破坏性更强。而且酸雨产生后,其会对水文和地质带来酸化问题,这必然会间接影响到地下埋藏的文物。由于酸雨中含有的氮化物与硫化物会随着酸雨在土壤中渗透,从而改变酸雨涉及范围内土壤的酸碱度,造成文物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变化。近年来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当地下水与地表水被污染后,水体中的污染物会严重影响到地质环境,对文物的开发和贮藏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处于地下环境中的化石、墓葬和陶制品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更大。而且在水资源作用下,文物遗址周围水体环境也呈现出富营养化的情况,水质不断恶化,对文物贮藏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光辐射污染也是较为关键的一项因素,在光辐射污染作用下,文物强度和颜色会被削弱和下降。特别是辐射线中的紫外线不仅会影响文物品质,同时还要加快文物表面的老化速度。近年来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不断加剧,汽车尾气中会排出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其与阳光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少量的有机醛类污染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而且污染物在不断累积下还会对文物所处的地质环境带来较大的侵蚀。另外,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还会对文物带来较大的破坏,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重视环境因素。
野外考古主要是挖掘遗址和文物,因此在具体挖掘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必然会破坏原有地表结构构造。被破坏的地表结构在自然环境和外力作用下,易出现坍塌及滑坡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现象较为常见。而且野外考古过程中需要搭建一些临时性的居所,一旦没有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野外考石作业过程中会占用一定量的土地,占用土地生态环境的原始景观不仅会发生改变,而且还会改变原有土地用途。在实际考古挖掘作业后,占用土地地表原有植物会被破坏,这必然会破坏动物原有栖息环境。另外,考古人员野外工作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及废水,污染周围生态环境,而且在具体考古过程中,各种挖掘作业还会产生噪音,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具体进行河流考古时还会导致河流中泥沙含量增加。
考古活动开展之前,需要通过考前调查,具体了解文物情况及文物生态环境,使考古活动能够保证文物的完好性,并降低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在考古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野外考古过程中挖掘是较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具体要提前设计好挖掘计划,要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采用最为合理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地表土层特点进行分析,挖掘后处理在尽量将生态环境恢复至原有状态,实现对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具体考古作业过程中,还要依托自然规律做好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文物的性质来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此来保护好文物和生态环境,确保两者的统一性。
1.田野考古的环境保护方法
在田野考古过程中,宜将环境保护贯穿整个考古过程中,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考古挖掘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针对考石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文物考石前的调查工作中,在涉及具体文物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要详细调查文物所处的环境,开展野外勘探,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解,确保考石活动的顺利开展,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在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还要科学设计考古挖掘方案,并基于地表土层的物理特点,确保挖掘后生态系统的平衡,考古完成后还需要做好恢复工作,尽可能的恢复至最初的状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于文物考古的整个过程,即将保护文物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基于文物性质来制定合理的文物保护措施,确保文物考古的成果。
2.文物及遗址的环境保护方法
在具体文物保护工作中,具体要根据文物的类别来采取与其相适宜的环境保护方法。当文物属于分散型时,宜通过建立博物馆来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遗址,为了实现对其有效保护,一般会建设古遗址公园,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于大遗址类型十分复杂,年代久远,分布范围广泛,属于遗产中的瑰宝,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促使文物考古成果能够更好的惠及社会。在具体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过程中,需要兼顾到生态环境与遗址保护,对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城中心或是城郊的情况,可以将其作为城市绿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手段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以此来保证城市绿地的合理建设,实现对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并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文物以实物形态存在,因此文物贮藏过程中也易被环境因素所影响。同时在野外开展考古活动时,一系列的考古活动也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保障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从而实现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