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
(同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黑龙江 佳木斯 156400)
当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创新”都是十分渴求的。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孩子是的祖国的未来,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将每个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说:“在2——6岁这一阶段,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及时激发培养,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很难在激发培养。” [1]
充分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通过对在园幼儿美术活动的观察,进行研究和讨论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打破孩子对事物已有的定势思维。并找出有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通过查找文献等研究方法,在幼儿园进行日常美术教教学活动时,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力,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对幼儿的创作要给予充分的积极的作用。
美术活动中的物质环境是指在此活动中能够让幼儿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环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许多美术活动的机会,为幼儿准备丰富的工具材料,如画纸、彩笔、颜料、彩纸、马克笔等,还有一些废旧材料,如废报纸、纸盒、瓶子、一次性纸杯、碎布、纽扣等,一切能够使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安全材料都可以作为物质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由和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心理环境是指能促进幼儿产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丰富创造情感、启发创造想象的诸多原因的综合,心理环境往往比物质环境更重要。[2]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较多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乱涂乱画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否认他们,要积极及时的感知到孩子的创意并进行有效的回应,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幼儿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
想象力不只是幼儿对事物的联想,也包含幼儿对事物的幻想与想象。在进行联想创作时,要注意教师不应直接命题,所提供的简单图案要有变化,不应过于统一。如教师在画三角形时,应在不同质地的纸上画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这样幼儿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
1.趣味性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经常能表现出来积极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幼儿的这种渴望表现的情感大多来源于教师和成人的积极鼓励和引导、支持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的时候,所选内容要吸引幼儿,让他们产生兴趣,并体会到乐趣。
2.可操作性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将所有感官肢体并用的操作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选材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适当调节难易程度,让所以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常识不同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不断进步。
3.审美性
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考略内容的艺术性和幼儿的接受程度,对美的感知要从小培养,虽然幼儿年龄小,但时他们也能用自己独有不能的方式来表达、表现美,所以忽略对幼儿进行艺术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幼儿从身边的事物观察起,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美和大自然界中一切美的环境美的食物等。
4.灵活性
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关系到幼儿对情感的表达和技能的表现。教师不能规定幼儿画什么,要让幼儿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所选的活动内容要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对美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也要根据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等差异,灵活地选择教学的内容。并且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幼儿的创作和想象,让要幼儿树立对美感的自信心。
多种多样的活动表现方式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的想象提供条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又要调整不同的操作方式。
小班:由于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没有绘画的经验,还不能将所想或所见的形象画出来。在小班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中绘画的兴趣,掌握正确的绘画技巧,让幼儿感受绘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逐渐扩展绘画的材料,并能正确使用他们。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物体,感受绘画的乐趣。如:折纸、主体画、吹画等。
大班:通过小班和中班的绘画学习过度,幼儿能独自根据主题和自己的想法,用多种材料和技能完成绘画。针对大班幼儿的绘画,老师应从色调、格局布置等来要求。在绘画过程中,让幼儿自由想象发挥,体验创作绘画的乐趣。如:想象画、水彩画、拓印画等。
教师要将技能培养和创造力培养相结合,不能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幼儿学习孤立的在学习绘画技,是要和创造力的培养整合起来的,抛开创造力单独谈技能是片面的。我们不仅要引导幼儿学好美术技能,更要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用心地画,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