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鹏嫣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幼儿园,浙江 诸暨 311809)
随着《指南》的颁布,我园开展了相应的《指南》培训活动,经过小班如厕环节的观察,反映出目前小班如厕环节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做法。下面我以案例为载体,尝试对当前小班幼儿如厕如厕环节中的四个做法进行反思,以此来探寻有效途径。
如厕是小班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过程中的难题之一,老师应该要用接纳、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如厕行为,营造轻松的如厕氛围,及时满足幼儿的如厕需求。
晨间区域活动,楠楠手上捏着橡皮泥,身体左右扭动、两腿夹的很紧,老师还没来得及提醒,小便就从楠楠的裤腿顺流而下了。老师边走边大声训斥:“我不是跟你说了好几次了,有小便立刻去厕所,你看,又尿湿了吧!”
如果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小班幼儿对大小便的控制力较弱,想排泄不敢说,《指南》指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如厕教育最好的机会往往在厕所,我们就从“厕所”出发,多元融入,让幼儿熟悉如厕环境,减轻如厕焦虑。
(一)优化环境:《指南》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我们在厕所墙面上张贴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窗台上摆上漂亮的小花,并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厕所环境,增加幼儿对环境的熟悉感和亲近感,逐步缓解如厕的紧张情绪。
(二)积极回应:《指南》指出:“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有些幼儿胆子较小、依赖性较强,我们通过活动《小猪拉臭臭》来让幼儿学会说:“老师,我想……”,对大声说出:“老师,我想大(小)便”的幼儿,我们用拥抱、大拇指等多种方式来回应、鼓励他。
(三)儿歌固化:《指南》指出:“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一首《宝宝会尿尿》让幼儿获得正确认知的同时,让正确的行为获得正面强化而固化下来,以帮助幼儿实现轻松如厕。
(四)家园合作:家园携手对幼儿进行同步教育,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如厕行为的必由之路。如我班幼儿嘉嘉,刚小便完后就大叫“我要大便”,一个上午常看她跑厕所,我分析嘉嘉可能是对环境还不熟悉,我便拿出《我要拉粑粑》陪嘉嘉一起阅读,并和嘉嘉妈妈说:“在家里要鼓励嘉嘉独立如厕,过了一段时间,嘉嘉在园如厕变正常了,在家也会独立如厕了。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逐渐增大,降低了如厕的专注度,因而老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适合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一个活动结束,孩子们一窝蜂地跑向盥洗室,走上台阶还没站稳、蹲稳,就慌慌张张地开始大小便了,导致大小便常撒在便池外面;等待大小便的孩子们便在相对自由的厕所空间开始自由吵闹,活像一个“菜市场”。
《指南》里关于“规则”有这样一句话:“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通过研讨,我们把“规则”隐含在了小标志上:便池外面的“小脚印”给幼儿有序地如厕和排队,并对着便池里面的“小花”进行大小便,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有序、安全和专注代替了以往的争吵和混乱,从而大大提高了如厕的常规行为,真正做到了“快乐如厕”。
由于各种原因幼儿整理衣服能力较弱,边说边做能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锻炼幼儿的手部力量。
天气逐渐转冷了,孩子的衣服裤子也逐渐增多了。宇宇走进盥洗室,解完小便,光着屁股走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一边拿来吹风机一边说:“你看,裤子不往下脱尿湿了吧,跟妈妈说声裤子要穿的软一点。”孩子点点头。
小班幼儿不能很好地控制手臂的力量和手部动作,塞裤子这一高难度动作就我们老师帮助完成。我们开展了《我会脱裤子》和《我会提裤子》两个活动,幼儿掌握了脱裤子、提裤子的正确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幼儿如厕的困难。
有资料研究显示,幼儿2岁半的时候,成人就可以引导幼儿学习用手纸擦屁股。我们先让幼儿了解流程再进行多形式的尝试,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某日的晨间区域活动,老师在美工区指导孩子们画画,薇薇跑过来说:“老师,丫丫大便拉好了。”老师放下手中的画笔,走向厕所去给丫丫擦屁股。”
在小班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少数能力较强的幼儿擦屁股也常有擦不干净的时候。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巧虎会擦屁股了》这个活动,制作这一流程张贴在厕所的墙面上。利用家长开放日和校讯通,向家长介绍把便的弊端,并在家鼓励幼儿自己擦屁股。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将自始至终地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教育之中。我们将继续用爱心、耐心和恒心,来优化孩子们的生活环节,让他们在生活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有意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