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第一小学,河北 保定 074200)
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指的是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某个数学知识,或者生成某种数学思维的能力;而思辨能力的培养放在数学教学的视角下来看,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考与数学辨析能力。本文深入思考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的内在机制,力图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更加高效。
合作学习与思辨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原本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们越到高年级越害怕发言,让他们站起来也不像中低年级那样放得开;越到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越强,但数学思辨的能力似乎不是想象的那样好。笔者思考其中的原因,认为一方面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害怕课堂上出错,他们在课堂上会渐渐地由开放走向封闭。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的交流尤其是非学习内容的交流中,表现非常活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思辨能力弱的表现。结合当前流行的合作学习,笔者突然想如果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就是多个学生共同交流、讨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学生课后的交流情景是相似的,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思辨。思辨的过程又是一个思考与辨析的过程,由于多人参与,这个思考与辨析的过程是多方观点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思辨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思辨的作用,使数学知识在思辨的情境下变得更加清晰,掌握得也就更加牢固。
为了让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对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进行了形成机制角度的研究:
首先,合作学习并不只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指教师参与,跟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过程,因此下面的阐述主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师生互动三个角度来展开。
思辨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首先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合作学习的例子。在一次关于数学方法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例子,就是高斯计算1+2+3+……+100=?的例子,让学生合作,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中首先发现这个计算过程太长,不是心算甚至是计算器能够解决的。于是开动脑筋想其他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体现得非常充分,有的学生说这里肯定有规律,因为这是数的连续相加;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现在关键是要把这个规律找出来;也有的学生说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呢。从学生的这些想法可以看出,他们过去学过的数学思维已经在发挥作用,从直接运算到猜想可能存在的规律,到简便运算,一下子得到了综合运用,思辨的雏形已经出现。
思辨能力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问题。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说:从1 到2 到100,从数字上来看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它转换为一种图形,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这个时候形象思维强的学生就会猜想:老师,这可不可以看作是一个梯形呢?上底边的边长为1,下底边的边长为100,然后我们算它的体积,这就是结果吗?也有学生说我们可不可以看作是砖块的堆砌呢?最下面是100 块,最上面是1 块,然后看一共有多少块。这些思维结果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热议,于是合作学习进入高潮。
思辨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师生的互动。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其余的问题不一定有如此复杂,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能会少一些),教师参与学生合作并作出一些提醒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猜想与讨论结果的评价上,即让学生不要在思路猜想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而是给学生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基于以上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笔者总结出一些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形成的有效方法,就其中两点简述如下:
其一,认真设计合作学习。既然要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键就在于合作的设计,要让合作达到高效的水准,关键在于设计学生在活动中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这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其二,认真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要在思辨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就得让学生思考起来,让思考的结果明晰起来,让明晰的结果表达出来,这是思辨过程的重要保证,只有思辨过程发生了,思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机制的探寻,笔者所见可能只是管中窥豹,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