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第一小学,河北 保定 074200)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十分薄弱,学习难度很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和数学有着一定关系,为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丰富数学教学活动,增添其趣味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方面,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需要富于生活气息,以往将几幅标语、口号和名人名言挂在墙上的方式,虽然看起来很整齐,但是会显得过于单调,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生活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能采用军事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积极动脑,在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学习效率也很高。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1]。因此在每次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指导学生用掌握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运用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和预算能力,巩固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生活中微波炉、方形金鱼缸、纸板水果箱等实物的表面积和容积。学生在完成“百分数”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消费情况,并填写好记录表。让学生将自己家一个月以来的日常消费数据收集起来,并分析家庭的食品支出、其他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并将各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计算出来。这样不仅与学生实际十分贴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教学活动中再现生活。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认识现实社会,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例子。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促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比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导入,进行如下设计,同学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有趣的比例吗?如握紧拳头,其外围与脚底长度的比例约为1:1;我们的脚底长遇身高比例约为1:7 等,了解这些有趣的比例,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很大。如我们在买袜子时,只需要将一双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圈,就能够知道袜子是否合脚;刑警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只需要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估算出其身高等。这些都是我们身上有趣的比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教师通过采用这种教学导入方式,既十分贴近学生生活,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数学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加强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学生思维属于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有着隐匿性特点。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例如:在“混合运算”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分别扮演超市营业员、顾客等角色。学生扮演的顾客走进超市,买几种喜欢吃的零食,计算需要花费多少钱。此时,教师要用视频将超市的食品与价格展示出来。学生在参与到这一教学活动中后,会变得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说我买3 块德芙巧克力,每块5 元,总共15 元;有的学生说我买1 杯珍珠奶茶和一块汉堡包,一共8 元。然后教师让扮演营业员的学生进行核对,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说出各自最终计算结果。最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这样一来,学习过程的生活气息十足。
总之,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时,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勇于思考。此外,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教学内容及方式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