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超 赵海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网络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以MOOC、SPOC的兴起,混合式学习模式得以应运而生。混合式学习使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和因特网网络线上学习有机的融合一起,把两种方式的优势发挥出来,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中信息量大让他们无所适从,网络信息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一些负面的不正确的信息会对原有的认知和道德取向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信息伦理道德迷失,信息伦理失范现象也随之而来。有专家指出,中国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十分严峻。这就需要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信息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合的信息伦理规范,制定相应措施,让混合式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正式问世。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雏形计算机网络。后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其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系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及网络发展朝着小型化、智能化、便利化发展。手机和无线网络的问世,更是缩小了移动终端的信息距离,基本实现大作息的即时互联互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由更多现实获取朝着更多虚拟获取发展。
这种网络虚拟化改变使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改变,人们在家中便可以获得外界的动态信息,每个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都可以把自己所知、所想、所作变成数码信息汇聚到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上。甚至可以自己建立发声平台,特别是网络发展到自媒体时代后,每个个人社交账户都可以迅速成为信息传递的平台。这种信息获取的发展,一方面让人们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特别是以谷歌、百度等为代表搜索引擎的面世,获取信息者能以“标靶式”的方式获得想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在平台上获得信息的准确率、合情化、合法化,以及长期处于虚拟化平台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适情况,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信息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在信息的传播和各个时期都形成规则,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的环境。
信息伦理类似于一种现实中“情、理”的角色,用非强制的手段来规范信息传播各个过程中的是非标准,并通过这种行为的规范、准则和评判标准,在信息活动中形成自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 由此可以看出,虚拟的网络已经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由于信息意识、价值观、利益诱惑等原因,很容易导致人们在信息伦理道德判断上出现偏差即信息伦理失范。 信息伦理失范现象的形成主要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情违规违法
由于网络是虚拟的社会形态,容易使人认为在网络中有绝对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的,使其网络法制观淡薄。比如利用网络来搜集个人私密信息,散布不实言论,对个人、组织展开网络暴力攻击。有的甚至是利用一些科技手段,在网上来开展经济诈骗等刑事犯罪。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化,现实生活功能(如货币)虚拟化,网上违规违法的门槛和代价小,将会使这一现实有增长的空间。这一点我们要从技术和立法等方面加强,减缓其蔓延趋势,甚至杜绝其发生。
2.现实生活脱节
网络的出现给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相处方式。很多人喜欢虚拟的社交方式,喜欢在网络上交朋友和发表自己观点,但不能适应在现实世界面对面的交流,甚至不会交流,当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时,不能适应社会角色,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双重人格的出现等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轻者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重者长期不间断玩游戏,造成死亡的报道也有不少。
3.价值观念扭曲
网络信息量具大,很多信息并不能得到监管,且没有惩处。所以很多与现实生活中价值不符合的议论、言论和错误的价值取向会在网上滋生。如有的网络平台使用一些奇怪的手段催生了一个个奇怪“网红”,一时间很多网络名人一夜成名,收获点击量和眼球效应。这些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背离的。
4.侵犯知识产权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创新为王的时代,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能有力促进人们的创新主观能动性,知识产权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是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确常常发生,如一些论文剽窃,影视作品私自偷拍上传等都影响了原作者的合法收入和辛苦付出。
5.信息污染
信息时代的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大量的虚假、错误、不良信息充斥其中。这就需要取网络中的精华,弃其中的糟粕,要有分辨能力,不要被虚假信息迷惑。
混合式学习最早就是指结合课堂班级式学习和网络线上式学习的优势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方式,那它注定就要遇到信息伦理的一些问题。那么混合式学习与其模式下的信息伦理现状是怎样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信息的安全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混合式学习时,为了更方便地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料,很多同学会注册很多网络在线账户,而公司对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手段有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丢失等情况发生,给坏人实施精准诈骗提供的方便。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学习研究成果也要注意保护,特别是涉密研究。一是预防学习研究成果被其他人抢先发表,造成个人的经济时间损失无法追回。二是防止一些涉密研究学习过程和结果不会泄密,要有防范意识。
这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准确。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从海量信息中准确找到你想找到的资料就是个问题。通过那些途径和平台去找寻,决定着后面寻找资料的可信度。
第二是否正确。当找到学习资料后,资料看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资料讲解是否正确,资料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是仅凭学习者自己判断是很难的,盲目的信任会带来不良后果。
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日常生活,获取文献资源越来越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侵权现象越来越多,为剽窃、学术造假提供了温床。一些没有发表过的论文和讲课的ppt会出现在某个文献网站的网页上,甚至被发表在期刊上。这些侵犯信息权属的事件不仅会对原作者造成伤害,而且对学术的严肃性提出了挑战,破坏了社会伦理的底线,也会给剽窃、抄袭者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恶果。
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在信息的获取权力、权限上的不公平。如老师与同学获取数据库的权限就不相同,老师在数据库可以在下载范围、下载数量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教师在非学校IP段可以使用,学生则不能,这都给学习中带来壁垒,影响学习进程。另一方面,一些个人通过非法途径(黑客)在网络平台上、他人个人邮箱里获取信息,贩卖获利。
从上面4条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①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信息伦理没有建立。大部分学习者没有伦理意识,伦理秩序非常混乱,违背信息伦理的事件经常发生。②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信息伦理失范缺少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在现阶段,信息伦理失范现象很难被发现。基本没有信息伦理规范的监督和相关职能机构,即使被发现很多也没相应的处理和惩罚条款、措施。这样反而让失范者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在学校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信息伦理进行认知,对一些信息伦理的基本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很多大学就可以在信息检索课和计算机课的基础上加入信息伦理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专门设计开设一些信息伦理的课程进行专门讲解。只有对信息伦理有了相关的认知,才能在混合式学习中更理性地查找学习资源和使用学习资料。
在混合式学习中,很多学习者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第一,查找不到自己想查的资料。第二,查找到的资料不知是否对错,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查证。这就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查找和提供学习资料的平台,让学习者的查找更有效率。这就需要学校、图书馆、出版单位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学习者提供可依赖的学习平台,利用好老师在同学们的影响,宣传平台,让更多的人在混合式学习中可以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混合式学习中的信息伦理的相关问题,除了宣传了解,归根结底还是要形成制度,并且要有查处手段和处理措施,否则制度就会被一些人不重视,钻空子。比如引进查重平台,在所有级别的论文中都要进行查重,逼迫学习者在学习和科研中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信息伦理其实也是社会伦理的衍生,还是人们对现实社会 价值观认识的延续。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之外,也应该对其开展思想的教育、改造,对一些不劳而获,窃取不正当利益进行批判,干预不正确的价值观,提倡慎独,使其能认识到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的道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在学习中也必然会得到运用。但现在看来,在混合式学习中,受网络不好监督、处罚,自媒体上传学习资料良莠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信息伦理失范现象就显现出来,也给很多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现阶段,应该深入研究信息伦理的内容,制定信息伦理的政策和制度,并用技术来进行监督,让信息伦理深入人心,在混合式学习中构建文明有序的信息伦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