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游戏是很多小学生的共同追求话题,通过参与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依然是讲解与灌输的方式,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正规,也能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个性,还抑制了学生的优点。为此,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并结合他们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游戏创设,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素养。
认识汉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学习内容,但是汉字的意思庞杂,让学生比较厌烦,并且很多学生在记忆生字的时候比较粗心,经常将相似的两个字混淆,闹出一定的笑话。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生认字的过程中渗透一定的游戏环节。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编故事的方式,这是大多数小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汉字“休”的学习中,我就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个人在家闷得慌,出去散步半小时,中间走累了,他决定靠在大树上休息(休)。”在故事讲解的同时,我还为学生写出来这个汉字,我看到学生们不仅听得认真,还将整个汉字写了下来。记得在学习“明”这个字时,班上的学生讲了故事:“一个叫日和一个叫月的小朋友在一个周末在一起玩耍,最终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故事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他们掌握汉字的速度也比较快,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除了喜欢听故事外,还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通常将自己想象成某种英雄形象,还有的学生喜欢将自己想象成某个动画人物的形象等等。作为语文教师不能错过学生的这一发展天性,采用一定的游戏方式将学生的这一天性释放出来。所以,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渗透一定的表演游戏,让学生明白文本主题的含义。例如,在《妈妈睡了》一文中,作者通过平凡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辛苦的妈妈形象和一个爱妈妈的儿童形象,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懂事与孝心。而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较少,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表演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孩子,让他们通过真实的行动来演绎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如此,学生们快速掌握了文本的含义,并理解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决定用实际行动报答妈妈。通过表演的游戏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是很多语文教师不断强调的教学主题,因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他们在写字的时候不是坐姿不正确就是自己的书写习惯不正规,导致他们的书写能力较差,尤其是在相似字的书写上,经常混淆与出现失误,这是汉字书写中的大忌。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研究小学生的心理,采用一定的游戏方式,比如利用益智类游戏或竞赛类游戏,激发学生的应激反应能力,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到写字规范与自我约束的行动中,提升他们的知识能力。例如,学生在汉字书写上容易出错,为了阻止学生出现较多的错误,帮助他们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我在教学中特意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具体规则是,我先给学生出示一些相似的汉字,比如日和目、月和明、越和超、武和戌、兔和免、土和士等等,在出示相似汉字之后,让学生当“小判官”,让他们说出这些汉字的区别,并让他们试着将这些汉字写出来。在给予了学生“小判官”的身份后,他们自身感到了身上的担子之重,都积极参与到观察与书写的队伍里,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他们书写错误的频率。
在新的教育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特点要新颖和突出,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就是游戏,通过创设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初衷。